楊津濤
1898年9月21日,慈禧軟禁光緒,宣布實行訓政,隨后又以光緒的名義下詔求醫,營造皇帝病重的假象。于是京城內外盛傳,慈禧將另立新君,而光緒已然遇害。1900年初,慈禧又推動所謂“己亥立儲”,封溥儒為大阿哥,以取代光緒。
戊戌政變后,支持光緒的主要是原帝黨中人,如張謇、蒯光典等。蒯光典等作為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幕僚,曾極力勸說劉坤一出面反對廢立。
劉坤一并不認同康有為式的維新,但出于穩定政局方面的考量,他是地方督撫中最先向朝廷過問光緒情況之人。1898年10月2日,劉坤一“響應上諭”,致電朝廷保薦名醫,內中有一句“皇上圣躬欠安,莫名企念”,表明了他對光緒健康情況的深切關注。
10月9日,劉坤一在張謇代擬的《太后訓政保護圣躬疏》末尾,親自加上一句:希望慈禧、光緒母慈子孝,讓心向兩官的天下人安心。言下之意自然是提醒慈禧,天下人不會同意她廢黜光緒。
此外,劉坤一還曾致電榮祿,勸他站在反對廢立的一方。榮祿當時已位極人臣,既不希望因政局變化而出現新貴與己爭權,也不想被慈禧捆綁“同負惡名于天下”,故而也對廢黜光緒一事態度消極——當然,他的這種消極立場,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
李鴻章也反對廢黜光緒。 “己亥立儲”之時,他曾對榮祿說: “你有幾顆腦袋?敢干這種事!”其實也是在變相地告誡慈禧,自己不支持她廢黜光緒。且較之劉坤一的“中外之口難防”,李鴻章的“各國駐京使臣首先抗議”一句,是更典型的“挾洋自重”
而張之洞就圓滑多了。他既不想觸怒慈禧,也不愿明確表態支持慈禧廢黜光緒。直至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他才向身在西安惶惶不可終日的慈禧進言,建議她收起廢黜光緒的念頭,將溥倩遣送出官。在進言中,張之洞也使用了“挾洋自重”的策略。
除以上諸人外,首席軍機大臣王世鐸、主管總理衙門的慶王奕勖等朝中重臣也反對廢立,與溥儁之父載漪、大學士徐桐等人,形成對立之勢。
整體而言,朝廷內外反對廢黜光緒的勢力,遠大于支持廢黜光緒的勢力。這讓慈禧頗為顧忌,不敢輕舉妄動。
至于列強,他們關注中國政局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不希望中國發生變亂,危害各國已通過條約獲取的利益;二是擔憂中國落入保守勢力的掌控,進而推行排外政策。如果清廷維持政策穩定、不改變對外開放的立場,誰當皇帝對列強而言是一樣的。
自《南京條約》簽訂以來,英國在華有著許多已獲得清廷承認的利益,自然不會對可能發生的政局動蕩置身事外。
戊戌政變后,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曾以“半官方的身份”通告總理衙門: “假如光緒在這政局變化之際死去,將在西洋各國之間產生非常不利于中國的后果?!辈贿^,只要不過分損害自身利益,英國也無意強行干預。英、日兩國當時為同盟關系,英國外交部門就本國的政策底線,如此向日本駐英公使“交底”: “各種改革被廢棄對中國來說誠然應該惋惜,但這全為中國內政,只要不涉及外國利益,就無權由他人加以干涉?!?/p>
列強中,介入廢黜光緒一事最積極的當屬日本。日本原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視為親日勢力,希望他們能在中國掌權,進而共同對抗俄國。戊戌政變發生后,日本一方面出手救助康、梁,另一方面力求保住光緒的皇位。因此日本首相聽到“清國皇帝已被謀殺或被迫自殺”的消息后,曾致電代理公使,要他“立即查明并電告此事是否確實”。
德國對于中國可能發生的帝位變更持觀望態度。日本駐德公使于1898年9月27日會見德國代理外交大臣,從他口中獲知,德國目前似乎避開任何糾紛,而單一注視事態的發展。
美國不認為戊戌政變會改變中國的內外政策。其駐華公使的判斷是: “太后重掌政權只是一種宮廷內部的權力更迭,不會影響中國的經濟過渡、商業發展和教育改良。”
不過,光緒生死的確切消息,仍是列強判斷中國政局走向的重要依據。故而,竇納樂推薦了法國公使館的一名醫生為光緒診病,結論是光緒雖然有病,但無生命之憂。日本駐華公使也借為光緒授勛的名義,在11月5日見到了慈禧和光緒,從而確定光緒依然在位。
慈禧的權力再度穩固之后,包括日本在內,列強均不再關注光緒的皇位問題,日本就奉行務實外交,結交張之洞等實力人物,不但停止救援文廷式(維新派重要人士),還試圖將康、梁等驅逐出境。
在1900年的“己亥立儲”事件中,列強關心的同樣是中國穩定,而非光緒能否保住皇位。英國外交副大臣曾通告日本駐英公使: “至于立儲,英國不打算給清廷任何勸告,因為實權早已掌握在慈禧手里,光緒是否在位,并沒有多大區別。英國只關心其本身利益。如果影響中英關系或英國利益時,才采取行動?!?/p>
當時,德國剛剛取得膠州灣,無意為難清廷;俄、法兩國本就支持后黨;美國從來不愿過多干涉中國事務。日本見各國無意干涉,也改取觀望立場。即列強的態度大體可以概括為:最好別動光緒,真要動光緒,如果不損害我們的利益也無所謂,否則我們會不高興,進而可能會讓太后不高興。
但孜孜于廢黜光緒的慈禧,并沒能準確解讀到列強的這種態度。戊戌政變后,慈禧沒有廢黜光緒,主要是顧忌國內重臣的反對。這些重臣在表達反對意見時,往往“挾洋自重”,使慈禧誤以為列強也強烈反對她行廢立之事。1900年,決策信息多來自親信而非專業智囊團隊的慈禧,竟然相信了載漪等人偽造的所謂“列強勒令太后歸政”的假通牒。為保住自身權位,慈禧不惜利用義和團引發“庚子拳亂”,最后落得京城淪陷、倉皇西遁的結局。
1901年,為求重歸紫禁城且不被列強追究,慈禧終于徹底打消了廢黜光緒的念頭。出于討好洋人的目的,她拿掉了溥儁“大阿哥”的名號,歷時兩年有余的“光緒保衛戰”終于獲得了“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