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婉誼
【摘要】 目的 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及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72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進行圍手術期護理, 觀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情況。結果 72例患者中僅有1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1.39%。
結論 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行圍手術期護理能逐步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 患者患肢恢復情況優良, 此種方法對臨床醫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應獲得臨床醫護人員的大力推廣。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圍手術期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100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髖關節骨關節疾病與股骨頸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下肢深靜脈血栓為術后最容易出現的并發癥, 如果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將會使患者的下肢功能部分或者完全喪失, 嚴重情況下將會使患者產生肺栓塞癥狀, 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1]。因此, 提前預防與護理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能使患者盡快恢復到正常的生活模式中, 具有良好的生活質量?,F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72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
收治的72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其中男40例, 女32例;年齡56~88歲, 平均年齡(70.4±6.9)歲。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自愿進行本次研究, 并在本院倫理委員會的監督下完成。
1. 2 方法 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持續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 運用前外側方法切開患者的皮膚、筋膜, 分離肌肉, 隨后切除后側關節囊, 鋸斷股骨頭頸部, 取頭器將股骨頭取出, 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按照假體的大小對髖臼進行修整, 隨后安放髖臼假體, 其與患者身體矢狀面達到45°的角度, 前傾15~20°, 并擴大患者股骨的近端髓腔, 對骨水泥進行調和, 將其填入到股骨上端髓腔內, 將大小合適的人工股骨頭插入髓腔內, 隨后實施關節復位, 采用稀碘伏與生理鹽水進行沖洗, 放置引流管, 進行逐層縫合。同時, 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傳統抗感染與抗凝治療, 合理治療各種基礎疾病, 對失血量較大的患者給予補液、糾酸與輸血后實施擴容治療, 第2 天進行換藥, 術后2周拆線。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情況。如果患者血液在深靜脈內不能正常凝結, 并具有阻塞管腔、靜脈回流障礙的現象, 則表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 出現此種癥狀時有患肢疼痛、腫脹、皮膚溫度升高等表現[2]。
2 結果
72例患者中僅有1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1.39%。
3 討論
醫護人員應進行入院常規問診與術前檢查, 對患者身體癥狀具有全面的了解, 檢查患者是否具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 此類患者較容易出現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癥, 同時、高齡、肥胖、吸煙史較長的患者也較容易出現術后并發癥, 從而醫護人員的術前評估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能夠對患者可能出現的病情進行提前監測與預防[3]。同時, 醫護人員應對患者與家屬進行全面的宣教, 使其對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發病機制等具有合理的認識程度, 當家屬發現患者具有異常狀況時, 應及時向醫護人員進行匯報, 并且患者術前兩周不應吸煙與飲酒, 不應食用具有高膽固醇與高脂肪的食物, 應多食新鮮的瓜果蔬菜, 多喝水, 進而便能使大便處于順暢的模式中。此外, 患者應注意保暖, 減少氣道反應現象出現的頻率, 并且醫護人員應向患者講明術前的注意事項, 對患者進行良好的術前準備, 使基具有良好的肺活量, 酸堿較平為衡,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應控制為<15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 糖尿病患者應由內分泌科進行協助治療, 血糖應控制為<9 mmol/L, 才能夠進行手術[4]。同時, 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牽引護理, 術后醫護人員需注意對患者的牽引孔進行護理, 運用75%的酒精對患者進行消毒, 2次/d, 并采用無菌敷料進行覆蓋, 進而便能使針孔感染的現象較少發生, 達到良好的牽引效果。并且術后醫護人員需對患者進行全面性的指導, 使其進行適當程度的抬臀訓練, 如果患者長期臥床, 便有可能產生壓瘡癥狀, 而合理的運動將能夠促進血液循環, 使患者靜脈血栓發生的幾率顯著降低, 患者還應抬高患肢, 活動的范圍為20~30°, 在運用抬高床尾方法的基礎上, 便可以使患者的患肢部位獲得抬高, 并且應該減少過度的屈髖, 從而減少血液淤積癥狀的出現[5]。此外, 當患者麻醉現象消失時, 便可以進行肢體訓練, 從而促進患者的下肢血液回流, 使患者靜脈血栓現象出現的幾率顯著降低, 達到良好的效果, 術后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全面的觀察, 如患者的肢體溫度與肢體顏色, 患者有無腫脹的感覺, 進而在對患者的患肢進行合理認識的情況下, 便能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具有全面的了解程度[6]。同時, 術后患者的引流管應處于較為通暢的狀態中, 醫護人員應對引流管的顏色與量進行全面的觀察, 進行詳細的記錄, 引流管如果處于不通暢的狀態中, 便會使血液處于淤積的模式中, 進而便會出現感染的癥狀, 從而醫護人員便應定時的擠壓引流管, 才能減少引流管淤堵情況的出現, 如果引流管出現淤堵的情況, 便應運用50 ml的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 直到引流管處于通暢的狀態中, 當患者的身體狀況已經好轉, 便能夠將引流管拔出。此外, 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合理的抗凝治療, 在對老年患者進行抗凝治療的時候, 便應觀察患者是否具有紫癜的癥狀, 并且醫護人員可以對患者進行機械性的預防, 術后5~7 d時患者即可以穿著彈力襪, 進而便能使下肢具有壓力性的梯度, 使淺靜脈獲得合理性的壓迫, 深靜脈的回心血量不斷增加, 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癥狀大幅度降低 [7]。
高危人群便應減少下肢穿刺的行為, 從而便能使患者靜脈出血的現象較少出現。引起深靜脈血栓的原因為血流的改變、靜脈血管壁的損傷、血液的高凝狀態, 深靜脈血栓對患者的危害程度較大, 醫護人員應對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具有合理的認識程度, 能夠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 從而便能具有良好的預防與干預效果, 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小劑量肝素預防性治療的情況下, 便能使患者出現并發癥的頻率大幅度降低, 達到良好的預后效果[8]。
同時, 術后隨訪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定期的電話隨訪, 進而在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 便能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術后預防方案, 達到良好的預后效果。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72例患者中僅有1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1.39%。醫護人員應使患者進行相應的功能訓練, 術后第3天時, 患者可進行下床扶雙拐練習站立行走, 練習的重點為步態訓練, 足跟位置先著地, 隨后再將重心轉移到腳掌的位置, 雙足著地的時間應較為均衡, 進而患者便能逐漸具有正確的轉移重心, 具有合理的步態[9]。同時, 在醫護人員精心護理的情況下, 便能使患者的出院時間顯著提前, 并且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出院指導, 使患者的預后狀況較為良好, 具有良好的生活質量, 盡快恢復到正常的生活模式中?;颊叩脑缙诠δ苡柧氄紦种匾牡匚?, 其能使患者的身體獲得顯著的恢復, 精神神面貌較為良好, 進而便能使患者出現較少的并發癥, 呈現積極的生活狀態, 患者對醫護人員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患者的病情獲得良好的治療, 具有良好的生活模式[10]。
綜上所述, 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行圍手術期護理能逐步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 患者患肢恢復情況優良, 此種方法對臨床醫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應獲得臨床醫護人員的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繆曉雁. 護理干預對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當代臨床醫刊, 2016, 29(1):1882-1883.
[2] 楊琳. 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6, 33(1):53-54.
[3] 尤偉方, 褚鑫, 蔡恩麗.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的護理進展.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6, 25(7):29-30.
[4] 付朝紅.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5(9):174-175.
[5] 劉茜, 陳艷勤. 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3(1):377-379.
[6] 李旭.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對策.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17):217-218.
[7] 李煥喜. 優質護理服務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人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 全科護理, 2013, 11(7):651.
[8] 葉敏, 孫麗娟, 陽娟. 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護理. 西南軍醫, 2014(1):100-101.
[9] 鄒曉燕.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 人人健康, 2016(20):238.
[10] 許翔英. 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干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4(33):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