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勝
摘 要:歷史建筑是記錄城市發展的歷史,攜帶城市歷史建筑的城市記憶。歷史建筑的歷史價值遠遠高于它自身的使用價值。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給下一代的信息是對其他事物無可替代的。整個國家建設和城市開發計劃,在結構上、功能上或紀念意義的建筑物以及有必要保護比較重要的建筑物,使用整體位移可以保存更多古建筑重建的資金,同時也為環境的建設方面減少垃圾造成的空氣的污染, 基于此,本文就針對于歷史建筑整體位移相關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探討,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整體位移工程 歷史建筑
中圖分類號:TU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3(c)-0150-02
1 我國建筑物整體位移存在的問題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為滿足城市開發計劃的要求,國內建筑的整體移位工程正在不斷增加。近年來,通過解決在實際整體移位工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積累了寶貴的信息。經過設計和施工經驗,中國建筑物整體位移的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雖然在中國有一些技術性規則,但由于建筑物整體位移工程的特點和多樣性,一些方面沒有體系科學的理論依據。設計、施工,主要依靠實際經驗以及技術還存在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在此提出以下幾點。(1)對建筑物的整體移位工程的研究主要是多層骨架和磚瓦水泥構造的位移的建筑技術和古代建筑物的設計。這些結果顯示,古代建筑物整體移位的主要技術研究成果甚微,研究成果不足。(2)在現有的文獻中,以未構筑的單量體的概要為中心,包含建筑物的整體移位技術。相對綜合的建筑指標體系在古代建筑整體的技術研究還處于空白狀態。建筑物的整體移位工程的技術缺少正確的數值模擬計算,不考慮新的基本計算,仍是使用比較傳統的方法。因此,與一般的現代磚瓦和框架的建筑物位移相比,有必要考慮到古代建筑整體的位移設計和更多的因素,所有方面的技術要求都更高。目前,對古代建筑物整體移位工程的研究很少。
2 建筑物整體位移措施概況
建筑物的整體位移,一般是指在保持建筑物結構和外觀的前提下,將建筑物從原來的地址轉移到新地址。包括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和旋轉。整體的移動技術概念的基礎是將建筑物視為獨立于土地的個體。強化建筑后,它需要有獨自的整體性來克服移動摩擦和揮桿的干擾。正如名字所示,整體位移也被被稱平移,建筑物整體位移的主要步驟是:與原基地分離-位移-和新基地連接。一般的流程是由原始底部的基礎構造而成的,安裝在設備下的移動設備能移動整個身體,建筑與預先確定的位置的運用力相連接等等。
資料顯示,日本中世紀(16世紀初~16世紀末)時,神社搬遷過程中使用了整體位移方式,建筑物移動到平臺上,平臺的原木移動到準備場地。在關東大地震(1923年)和戰后復興時期,由于城市再生和道路擴張等,多數的整體結構發生了變動,從而帶動了建筑整體位移技術的快速發展。歐美國家從20世紀初開始就全面實行整體位移技術。中國在1980年代后期開始翻譯技術適用,但在目前,建筑物的位移,國內多層框架和磚混凝土結構也逐漸成熟,而且歷史建筑物位移的案例也很多。使用數據的初期歷史建筑物位移是1993年上部海涇浜氣象信號臺主塔的變位。
3 基于遺產保護視角下整體位移技術在歷史建筑保護中的應用案例探討
3.1 工程概況
(1)巖土工程地質狀況。
3-2(Q3Al+PL):亞粘土:茶色、茶色、紅色、褐色的黃色、均勻、干燥、硬質塑料;像具針狀孔隙偶,有時是貝殼碎片,有時是腐殖質,下邊是沙子,5~40mm的粒度,分選差,25%~30%的內容,那個孔的深度5.50~11.5m的土壤是有點潮濕,柔軟塑料。在標準測試中平均成績為9.1。層厚度為11.5m,并且支撐標準值為180kPa。
4-1(Q2Al+P):菌斑:黃褐色、可見鐵、錳、石子等復合體檢測出,粒子尺寸為2~15mm。標準合格的平均滲透測試共打出11.1個擊。層厚為7.2m,并且支承標準值為250kPa。
7-3(Q2s):小風化了的石灰巖:青-灰色:巖塊被損壞了,部份柱狀圖,12~3cm長,可見的高角裂紋。這個層的平均厚度是5.5m。
(2)水文地質條件。
調查地是低山地,地形浮沉,地下水深大,地下水位24.2m的調查深度看不見。
(3)地基土地震液化判別。
①工程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良好,巖石埋設深部,黃土狀土一般不具濕陷性。②該地區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為0.15g,相當于基本震度區域。從地質調查情況看,行走軌道和新地質的基礎位于次粘土層,狀況且良好,適合施工。
3.2 總體施工工藝流程
具有相對較高剛性的混凝土塊通過被整體替換而被加到原來的建筑中作為支架。支架從基底切割面上抬起原來的建筑,并將上半部構造的所有負荷轉移到剛性水泥地支架。在建筑物與原來的基礎相分離之后,上構造和新追加的支架形成整體的可移動,并且由于外部力的作用而發生整體上的位移。
首先,讓整個建筑物移動,整體更換之后,依次轉移到徒步卡車上,將建筑物移動到新地皮上。寺院建筑物的全面位移結構的主要構成如下:(1)建筑物上部主要結構加強;(2)古代建筑基礎的整體替換;(3)建筑物底部上部和底部的混凝土的澆筑;(4)外部行走道路和新地基的施工;(5)3棟建筑物是將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位移;(6)遷移到新地質的3棟建筑物和進行轉向并就位。
3.3 古建筑上部結構整體加固施工
從古代建筑的上層結構的簡陋整體性的方面來看,在對古建筑做整體平移的過程中需要對古建筑進行加固,以此來保證古建筑的安全。
各建筑物的加固順序是:由內到外,最初的下降,由上而下。主要的施工步驟和注意事項如下。(1)使用90×6的角鋼和10英寸的槽鋼,在文昌閣的周圍加固建設條件,為了滿足,最初文昌閣北側,墻壁的南側,樓梯的西方的障礙消除障礙,以及為了強化鋼使用,追加的鋼框架的整體力量,為了確保斜的支持增加了。110×10角鋼和14.5槽鋼用于大雄寶殿和三教堂的周邊加固。首先把水平部分加固,然后對傾斜的支持被添加,以確保額外的鋼框架的總力。大雄寶殿的內部有腳手架管和扣件對梁架支撐,鋼立桿柱用于部分安載荷。加上三教堂的墻的加固,柱子和屋頂的鋼都是可靠、有效的支戶和荷載傳遞支頂卸荷。(2)在加強工序中,首先清除建筑碎片和塵埃。當安裝增強角鋼并焊接時,則需要緊閉鋼框架,以防止因高溫而損壞建筑物。軟木橡膠被配置在鋼棒和原來的構造之間。為了避免原來的構造損壞墊。(3)在對整個建筑物進行加固時,必須注意防止建筑物外觀和形狀受損。如果是適當的地方,就要把它橫著的鋼牢牢地焊接起來。
4 結語
建筑物移位技術從20世紀中期開始發展。它有著幾十年的歷史,從設計概念、建筑方法、操作方法和文化文物保護原則出發。但城市規劃將保護文化遺址和解決城市問題,移位保護是一個明智的、有效的戰略,避免拆除更加珍貴的古建筑物。歷史建筑的整體平移保護的實施,不僅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好處,也對環境的變化和歷史和文化繼承之后的環境環境進行了重組。
參考文獻
[1] 王建省,戴智彪,王心愿,等.某大殿仿古建筑結構穩定性及位移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6(23):40-41.
[2] 任文.古建筑平移托換結構安全儲備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15,37(3):38-40.
[3] 張亮,陳慶偉.古建筑平移及其動力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13,35(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