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會珍
摘 要:《中國制造 2025》行動綱領指出: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核心。我國制造業覆蓋了國際標準行業中制造業大類所涉及的24個行業組、71個行業和137個子行業,汽車制造業綜合性較強,汽車產業要實現由大變強需要自主創新,提升創新能力。本文探索高職汽車制造專業如何適應汽車制造業發展規劃,培養創新思維活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中國制造 2025 汽車制造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4(a)-0245-02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 2025》。中國制造2025的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汽車制造業綜合性較強,汽車制造業的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汽車產業要實現由大變強需要自主創新,提升創新能力,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使制造業向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務化轉變。
天津作為重要的經濟型轎車生產基地,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基本形成了以轎車為龍頭,包括客車、載貨車、專用車和汽車零部件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在整體規模、產品種類、研發能力、進出口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針對中國制造2025的建設要求,天津將著力打造以汽車關鍵零部件及專用車為主,以汽車配套用品為輔,門類齊全的、結構合理的產品群;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汽車整車裝配企業為核心,以汽車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為基礎,整合創新資源,打造形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汽車產業創新鏈條,形成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規模化生產經濟型小排量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為特色的汽車產業基地。
隨著汽車產業的規劃發展,汽車企業迫切需要優秀的、創新思維活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
1 針對汽車創新人才的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
根據《中國制造2025》要求和天津汽車產業的發展規劃,以汽車產業發展趨勢為導向,積極響應汽車產業結構升級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變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依據企業行業需求調研分析報告,分析典型工作崗位及對應職業能力的需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核心能力指標,并將其分解、細化,針對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體系,使課程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對接。緊密圍繞該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及任務,充分考慮了學生特點,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確定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再以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帶動專業基礎課、安排職業技能訓練項目及課題,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專業技術課程建設,實時引入汽車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新成果和職業資格標準,及時更新、調整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職業能力形成規律,對接汽車制造崗位要求、對接典型工作任務與工作過程、對接職業資格標準,按照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單項到綜合的遞進關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專業素質、職場素質與社會素質的培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得以體現,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 建設創新型師資隊伍,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培養緊密結合
教師是否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決定了是否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汽車制造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突出“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專業教學與通識教學相結合、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價值引領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創新型教師應具有積極的求異性,針對不同的課程、不同的教學單元、教學任務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想像,培養學生愛動腦、勤思考、多質疑的思考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相互討論、交流,發表各自觀點,能夠敏銳的捕捉學生的課堂信息,能夠根據課堂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創新型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掌握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創新型教師掌握的知識越豐富,知識結構越合理,就越能觀察和發現新問題,越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設置難易相當的問題、設計適合的教學情境,激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教師創新能力總體表現包括獲取新知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設計和實施最佳教育方案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樹立責任意識,要提高創新能力,需要“走出去”,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擴展教育視野;積極參與創新教育理論學習和案例研究、創新方法應用等專項培訓,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現代技術;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要深入了解汽車制造企業發展需求的前沿領域。學院相關部門要為教師提供更多培訓、學習、展示的機會,為教師創新想法的實現創造條件,建立健全創新型教師的評價、競爭、激勵、管理體系,構建創新型教師之間的合作機制,不斷提升高職專業教師的創新能力,激發教師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實踐素質。
3 結合學院專業教學條件,整合資源、構建創新能力培養平臺
結合汽車制造類專業教學條件,整合資源,構建創新能力培養平臺,打造“創想工廠”。以數字化智能工廠為原型,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建設創新技能訓練空間,創新視角擴展空間,創新思維實踐空間,創客工坊等層層遞進的創新思維培養平臺——“創想工廠”。創新技能訓練空間在滿足學生專業實踐教學和實踐技能培養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勇于創新,并發掘自身的創新素質;創新視角擴展空間在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幫助學生打破傳統思維,拓展思維空間;創新思維實踐空間為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的實施平臺,著重實踐過程中應用到的先進技法,指導學生更好地創新實踐;創客工坊是通過具體的創新實踐任務,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創新能力培養平臺為教師、學生及企業工程師科技研發提供平臺,及時掌握科技的最新發展動向,促進其思維技能、知識技能快速提升,實現“產”、“學”、“研”的“零距離”對接。
4 校企深度合作,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校企深度合作,將汽車企業的技術標準、培訓標準、管理標準等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企業的工作項目融入課程教學,創設真實的職場環境,學生參與項目運行的整個過程,在項目設計、實施各環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學生企業頂崗實習計劃,設計實習任務,學生頂崗實習直接接觸企業的技術工藝和技術動態,直觀的進行創新體驗,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校企合作開設創新實驗班,企業參與實驗班的招生選拔,參與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使創新能力培養更有針對性,校企交互、工學結合的完成實驗班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全程的創新培養,全方位的參與企業的創新實戰。
5 改革考核方式與人才評價體系
考核的目的主要是客觀的檢查、評價教與學的效果,對教師和學生起到激勵和競爭作用。汽車制造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要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需建立以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為評價指標的評價體系,設置多種不同的考核方式。
5.1 要設置多元化的評價內容
根據課程性質、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不同的教學知識點、教學目標,設置多元化的評價內容、評價任務。評價內容、評價任務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側重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多角度、運用多種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課堂教學的過程進行評價。
5.2 設置不同的考核方式
針對不同的考核目的,可擬定考核試卷,采用閉卷或開卷形式進行考試,考核學生的知識理解;可設計不同的考核任務,采用任務完成過程資料的整理、歸納,任務完成過程的展示(包括任務分析、成員分工、任務實施等),任務完成質量的考核等不同的評價指標考核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可設計考核任務工單、考核評分標準,通過現場實際完成工作任務,考核學生實踐技能,等等。制定獎勵機制,根據考核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獎勵,提升學生參與創新的積極性。
學生不僅要有出色的個人能力,還要能夠融入團隊,積極參與社團,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因此在學生的考評體系中還應考察學生能否建立一致團隊目標,能否與團隊成員分工協作,相互信任,是否積極參加活動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鄒云杰.淺析專業教師的創新能力提升策略[J].人才資源開發,2016(6):90.
[2] 鄒睿瑞,侯建軍.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院校服務汽車產業發展的校企協同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5):46-49.
[3] 韓小慧.提高教師創新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6):114.
[4] 李培培.基于智能制造實訓平臺的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化工時代,2017(4):54-56.
[5] 陳米力.工業4.0背景下的工控電子商務模式研究[J].制造業自動化,2015(4):14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