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愿意你公開指出他的錯誤和毛病,更沒有人愿意你把他的錯誤和毛病,用尖酸刻薄的文字寫成文章,再發表到報刊上。所以,真正寫雜文的人,很多都曾遭受過誤解、打擊和報復。而且往往是你批評得越狠,對方對你越恨。
1997年10月14日,我在《雜文報》頭版發表一篇雜文,題為《騎牛難下》。開頭是這樣寫的:“人常說騎虎難下,豈不知有時騎上牛也非常難下。當然這個牛不是普通的牛,而是人們吹起來的‘牛。”文中,我列舉了當時某地虛報工業產值,夸大政績的問題。并分析了新任領導“騎牛難下”的兩個原因。一是下牛就等于否認前任領導;二是不下就要自己在吹大了的牛上接著再吹。
文章發表之后,有好事者認為,我這是映射和攻擊某領導,于是拿著這張報紙去打小報告。領導一見,怒火中燒。我的前途,似也因此受到影響。

當然,寫雜文也不是總被誤解。2001年4月11日,我在《河北日報》發表了一篇《真抓與假抓》。沒有想到,河北日報把這篇雜文推薦給了河北記協,河北記協又推薦給了中國記協,結果竟然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新聞獎言論一等獎。到人民大會堂領獎的那一刻,我真的感覺好光榮、好快樂。
我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是:“我們的很多工作,都是在一片‘落實聲中落空。”為此我列舉了五種現象:“真抓”者開會,“假抓”者也開會;“真抓”者講話,“假抓”者也講話;“真抓”者抓先進典型,“假抓”者也抓先進典型;“真抓”者下去檢查,“假抓”者也下去檢查;“真抓”者總結工作,“假抓”者也總結工作。并逐一剖析了“真抓”與“假抓”的手法和區別。主旨是絕不能讓“吹牛”者得“牛”,也不能讓“南郭”們充數。
雜文在文體中是一種屬于“高難度”動作的文體。雜文作者的隊伍,變化也非常大。不斷地有人離開,也不斷地有人加入。風雨不動,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人,其實并不多。而這些人,也正是雜文的精英和脊梁。雜文家的風采、風格、風度和風力,以及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的貢獻,都是我們時代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
汪金友,筆名海納,河北省灤南縣人,現任中國文化促進會朗讀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河北省雜文學會副會長。
汪金友自1979年開始雜文創作,至今已在國內300多家報刊發表雜文、評論、隨筆、散文等5000余篇。作品先后獲得120多個獎項,其中包括“中國新聞獎評論一等獎”。50多篇作品被選入課本、試題和經典文庫。出版《成功之道》《幸福之門》《城市印象》《中國當代雜文家》等著作8部,主編《走進雜文家》《雜文百家代表作》等圖書1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