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偉 (昆明理工大學 650051)
新媒體是數字技術為基礎的,采用的傳播方式是多載體、多渠道與多形態的,能夠即時交互所需的信息。其自出現以后,就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進入到了很多領域,掀起了巨變。與傳統媒體有著很大的不同,新媒體有著多元化的特征,體現在傳播方式、傳播媒介、以及傳播內容等方面。在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步入了新時代。
本文中所重點研究的新媒體,主要是指基于多媒體、數字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的媒體。國外有大量專家、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如在美國《連線》雜志看來,新媒體具有“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的傳播特點。是對包括報刊、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的升華。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手機信息、智能移動終端、電子書等,都是較為典型的新媒體。
新媒體為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僅擴大了紀錄片的受眾群體,有利于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促進了紀錄片形式與內容的豐富。
紀錄片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未曾放棄過以平民化的視角展現普通人的生活,希望借此來展現人文精神,但是始終沒有獲得廣泛的認可,收視率始終無法大規模提升。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機。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于人們欣賞紀錄片的限制,人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和個人喜好,隨時隨地的觀看紀錄片。這對于觀眾個性化欣賞需求的滿足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網民總量在2015年年底已經超過6.88億人,其中通過手機使用互聯網功能的用戶數來那個更是高達6.2億人。而在一份關于網絡用戶視頻觀賞方面的調查中則顯示,紀錄片是網絡用戶最期待看到的內容,占比高達35%。從這一角度來說,紀錄片早已不再是小眾群體的選擇,所具有的廣袤市場空間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肯定。
現如今,新媒體的傳播大大促進了媒介與受眾的互動,受眾的需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想法、看法、訴求,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出來,而制作者則可以通過這些媒體平臺清晰地了解受眾的需求,根據受眾的訴求,有針對性地制作出更符合受眾口味的紀錄片。
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當下人們的普遍選擇,即利用零散、瑣碎的時間來接受和閱讀各種信息。這種情況之下,“微紀錄片”應運而生。這種新形式的紀錄片具有短小精悍、傳播迅捷的特點。例如,我們所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國》在播出之后很快引起極大的反響,不僅催生了大量“微紀錄”形式的美食節目,同時也使得大量普通網民開始嘗試制作原創美食類紀錄片。這些探索不僅在客觀上為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同時也有效地迎合了當下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創新了紀錄片的形式和內容。當前移動智能終端快速普及,將我們帶入了新媒體時代,將數字新技術引入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中來,不僅有效的拓展了紀錄片的選題范圍,而且也在整體播出質量的提升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我國紀錄片節目形態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創作面臨著諸多的機遇與挑戰。作為紀錄片制作方,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根據新媒體優勢提升紀錄片拍攝技術,積極打造紀錄片品牌以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為紀錄片帶來的挑戰,通過新媒體大數據分析受眾收視習慣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關注紀錄片的精細打磨。
客觀上來說,影片拍攝技術的創新不僅能夠為影片整體質量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也是影片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獲得更多宣傳優勢的重要方面。例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就以其使用的4k高清3D拍攝技術為宣傳的賣點。某種意義上來說,拍攝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對于觀眾觀影體驗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探索新的拍攝技術也同樣是推動紀錄片事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除了延時攝影、水下攝影、高速攝影等我們已經相對熟悉的攝影技術之外,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還應積極主動的引入包括影視動畫技術在內的多種新技術,為影片表現張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當前階段,視頻網站始終是播放紀錄片最為主要也最為重要的渠道。尤其是當前人們版權意識的不斷覺醒,更是使得視頻網站往往樂于投入大量的資金購買包括紀錄片在內的各種影視作品的單獨播放權,甚至將其作為會員播放的首選。基于上述情況,紀錄片應充分把握住版權出售以及廣告植入等環節帶來的利潤,以此為基礎構建完整的產業鏈。雖然我國紀錄片在過去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我們仍然應該認識到,精品紀錄片品牌的打造,是更好滿足用戶觀影需求、解決內容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的可行路徑。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其作為紀錄片代表之一,就很好地契合了我國群眾心理需求,所以最終獲得了較大的成功。為此,在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要想得到更為良好的傳播與發展,一定要積極打造出紀錄片品牌,通過多方面的創新來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從而才能有效地提高紀錄片傳播效果。
新媒體具有很強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它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迅速掌握受眾群體的收視習慣與規律。而紀錄片的推廣與宣傳,經常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所以把握受眾的收視習慣與規律非常關鍵。眾所周知,新媒體環境之下,紀錄片創作人員還需要加強對受眾群體收視習慣以及規律的把握,特別是在近年來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盛行的環境下,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也變得越發的廣泛,這種環境下紀錄片相關信息也就很容易迅速的被其它信息所沖散。為此,紀錄片創作者一定要很好地把握住用戶時間。比如,大數據顯示,微博用戶的活躍時間多為上午9點-10點,下午16點-18點,晚上20點-23點,針對這一點,紀錄片創作人員就可以在上述三個時間段進行傳播與宣傳,這樣就能起到更為良好的傳播效果,讓用戶能夠在閑暇之間觀看紀錄片。總之,只有針對受眾群體需求的紀錄片傳播策略才是有效的策略,所以說,在進行紀錄片傳播與制作的時候,一定要很好地掌握好受眾收視習慣,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傳播效果。
如今,我們倡導“工匠精神”,其實,工匠精神應該滲透在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作為紀錄片的創作方,應該沉下心來,關注紀錄片的精細打磨,用一種工匠精神,為受眾奉獻出精美、優質的作品。比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創作團隊“七年磨一劍”,用10萬字的田野調查報告、4個月集中拍攝、7個月重新剪輯精雕細琢出了一部極高質量的紀錄片,才能夠在央視亮相后又在新媒體上二次傳播,并成為“現象級”作品。
新媒體的出現,為很多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巨大的機遇。紀錄片是反映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制作過程中,應該抓住新媒體的機遇,為觀眾奉獻出更高質量、高水準的紀錄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