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羿 (江蘇師范大學 傳媒與影視學院 221000)
在媒體變革的新時期,中央、省市級、縣級等各層次的廣電媒體都需要進行新舊媒體的創新融合。“人工智能”是一個高頻熱詞,目前涌現出來的智能機器人、機器學習、大數據、自然語言理解、虛擬現實展示和云計算等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他們參與媒介融合創新生產出了市場上耳目一新的媒介產品,例如:機器人寫作進行新聞自主編輯發布等。這些新興媒介產品雖未成為市場主流,但他們是未來媒體行業競爭的有力保障,也是現行融合困境解決的一種思路。縣級廣電媒體只有順應時代去學習、采納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當地素材做出自身特色,才能在目前激烈的環境中站穩腳跟。
縣級媒體發展一直中央較為關切的問題,在2018年10月,江蘇省縣級廣電媒體進行融合創新案例公示,邳州廣電作為縣級廣電媒體的優秀代表,有5個項目入選,走在了縣級廣電媒體融合創新的前列。“人工智能+傳媒”是行業發展的趨勢,但是“人工智能+縣級廣電媒體”卻是少有先例,作為我國媒體傳播矩陣中不可替代的一環,邳州廣電等縣級媒體理應從底層技術到前沿科技“再創新”,思考如何添加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進而完善媒體融合工作。
目前來說,融媒體中心要做到報紙、廣播、電視、網頁、客戶端、大眾社交平臺的多方聯動,進行統一的采編發運作來打破之前割裂閉塞的局面;通過總中心的調度來統籌安排采訪、編寫及發布工作,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專題的宣傳能夠完美做到報、網、微、端的內容生產深度交叉融合。邳州廣電于2018年10月26號成立融媒體中心后,定“銀杏”為其融媒的標志,竭力去打造“銀杏融媒”的品牌;其中心截至目前已全面整合了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雙微平臺等媒體渠道,在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和全方位覆蓋上做出了些成績。例如,邳州融媒實驗室創作推出了“@邳州人,書記喊你加入群聊,討論這件事”的H5互動產品,來征集邳州網友對于建設家鄉的意見,帶來了10w+的用戶互動。但是從目前來看,整個融媒中心并未形成自我風格,例如:H5、短視頻和直播等內容生產手段,很少和地方企業、學校以及地方自媒體進行多元合作,未來我認為可以多方協力在開拓網絡直播、政府政務服務、旅游信息發布等進行努力,從而激發邳州廣電采編發平臺內容創新的真正活力。
云平臺的功能主要是兩部分,一塊是以云處理、云接入和云存儲為核心的云技術,另一塊是為客戶提供云服務。縣級媒體規模雖不及其他體級的廣電媒體,但是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高速,用戶數量不斷擴張;因此,添加云平臺進行用戶維護成為了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大基本要求。現如今,云平臺的建設是央媒推薦媒體融合的一個標志,國內比較知名的案例包括中央電視臺率先建立的央視云,它形成了一個全媒體采編發、數據智能化關聯的封閉式云生態體系。再看邳州廣電,它依托融媒體中心平臺,探索開發“政企云”服務,吸引全縣近45家鄉鎮企業事業單位進駐,協助管理政務微信近10個。“政企云”以融媒+政務為抓手,它是一種云平臺的新運用形式,開掘政務市場,通過“政企聯合號”來整合全市的政務信息,進而去對接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目前已知接入的城市服務項目達32個。
移動化一直是融媒時代先進性的基本要求,廣電媒體通過移動終端完成整個媒體發布流程,利用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的用戶群體來推動媒體融合的主戰場進行逐步轉移。客戶端的出現能使得傳統媒體的受眾接觸頻次上升,將海量的信息不間斷的呈現于市場,這對于縣級廣電至關重要。縣級媒體由于資金和人才的限制,很少擁有自己的客戶端,轉而選擇低成本的雙微、頭條、抖音等平臺;但邳州廣電卻在客戶端這一塊走在了前列。首先是自行開發了“邳州銀杏甲天下”的品牌APP,交叉運用與邳州日報、微博號邳州新聞、網頁邳州新聞網以及媒體公眾號等形成了“兩微一端多平臺”的移動化傳播矩陣。除去APP中的新聞資訊、智慧城市、政企云基礎服務外,突出加入了手機問政的版塊加速為人民服務的步伐。雖然值得一提的是APP及各平臺形成的移動傳播矩陣用戶量總數達100萬,但APP及微信公眾號“邳州銀杏甲天下”的總用戶數僅為23萬左右;未來想要做到“小屏帶大屏、多屏聯受眾”的全方位互動仍需加大對于APP的宣傳與推廣力度,增添APP的趣味性,吸引更多受眾。
AI技術中最容易和傳媒領域相掛鉤的就是內容生產的自動化,它要求機器逐步去像人類一樣理解、處理問題,給出決策。機器人通過算法來分析數據,根據一系列的點擊量、瀏覽時間等來判斷內容的精彩性,再通過之前編輯好的程序進行內容加工、新聞寫作以及編輯發布等。例如2017年12月,新華社發布了一個名叫“媒體大腦”的人工智能平臺,也是我國首例。它通過攝像頭、無人機等進行視頻或者數據的獲取,再由圖像識別、文字識別等技術使得機器人進行新聞內容理解做出價值判斷。邳州廣電可以考慮引進國內機器學習技術,對于各種稿件進行智能分析,解放編輯記者的雙手,提升新聞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VR+新聞”這一概念起步于2015年,最早由人民日報用于當年的“9.3大閱兵”,而后2016年央視網運用10個4k的高清全景相機實時拼接完成了對于體壇風云人物頒獎的全景直播。VR新聞是具有魔力的,它改變了原先對于新聞的直接陳述,營造360度全景,真實客觀地帶領觀眾進入新聞現場,使得受眾不在是新聞的“局外人”。這種形式使得受眾不再是原先的以第三人稱聽取新聞故事,而是轉為積極主動地以第一視角成為“新聞目擊者”,自由地觀察新聞現場,產生自己的思考與價值判斷。邳州廣電作為縣級媒體,應該加快“VR+新聞”的步伐,打破鏡頭設定,還原新聞現場,點燃受眾更多的閱讀熱情。
無人機已是新聞攝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能帶來獨特的空中視角,完成很多高難度拍攝任務,代替攝影記者接近現場,因此具有獨特的價值。計算機視覺是機器最主要的感知形式,無人機可以與城市監視傳感器相互配合建立聯結;這樣一來改變了原先的單一主觀取景拍攝模式,變為感測,再轉入大數據進行自然語言處理,這樣所有的媒體平臺都能自主加工處理信息資源,做到互通有無。邳州廣電在無人機運用基礎上可以在全縣市范圍內設置城市監視傳感器,引入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制作出更多可以滿足融媒體要求的新聞素材,降低各平臺單獨的新聞產出成本。
首先是AI技術落地的現實性,中央和省級廣電平臺或許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自己完成技術更新升級,但縣級媒體畢竟資金有限,如何獲得經濟支撐實現“人工智能+縣級廣電媒體”是首要問題。此處,我認為應學習國外經驗減少單打獨斗,而是去聯系或加盟更高一級的業務單元獲得技術支撐,實現資源的共享。例如邳州廣電可以廣泛和徐州廣電、江蘇廣電集團進行技術、資金交流,通過自身特色攫取市場利益回饋他方。
其次人才引進和新的組織架構的設計。邳州廣電雖從2015年就開始了新的企業化管理改革,嘗試創新管理體制,但是實際“筑巢引鳳”的局面并未全面開花。今后必須打破編制內外身份差別,“一把尺子量人才”讓優秀的人脫穎而出;專注于推廣“一專一特”的融媒人才招聘計劃,去組建更為專業的融媒團體。
最后是立足群眾需求,緊跟市場發展步伐。無論縣級廣電媒體如何發展,其圍繞的中心都是受眾和市場,未來的發展必須更注重挖掘受眾和市場的需求。雖然本文一再強調AI技術的利用,更多可能性地去照顧受眾的體驗和感受,但如果未來的內容生產本身失去地方特色,失去受眾共鳴,再多的技術也只是形式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