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家老大
蘇軾、蘇轍兄弟是橫跨文壇、政壇的雙子星座,在正史、野史中都是光芒萬丈,卻一不小心被宋人蔡絳抓住把柄,在《鐵圍山叢談》-書中留下一段“黑歷史”。
話說蘇軾、蘇轍參加四川鄉試時被分在同一考場,且恰好坐在形成斜對角的兩個座位上。蘇軾接過試卷一看,頓時傻眼了——枉他平日號稱博學,在這關鍵時刻,居然完全想不起考題中的文段出自哪本書,而按當時的考試制度,如果說不清考題的出處,文章寫得再好也是白搭。蘇轍見哥哥抓耳撓腮,不時向自己投來求助的眼神,便猜到他是“小渠溝里翻了船”,很想幫他一把,可監考官的眼睛瞪得比銅鈴還大,丟小紙條什么的想都別想!
蘇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不慌不忙地拿起毛筆,裝作不經意的樣子,對著筆管輕輕地吹了幾下。蘇軾何等聰明,再加上兄弟之間堪比雷達收發的心電感應,只一眼便懂了蘇轍的意思,于是奮筆疾書,最后不出意料地得了高分。他們究竟是怎么完成這次交流的呢?原來,蘇轍吹筆管的意思是告訴哥哥,考題出自《管子》-書。雖說有作弊之嫌,但能一點就通也是需要文化功底的,如果蘇軾不學無術,蘇轍就算把筆管都吹斷了也沒用。
嘉祐六年(1061年),兄弟二人又參加了制科考試(一種由皇帝親自出題的特殊考試),其中有道考題是《禮義信足以成德論》,蘇轍忘了出處,蘇軾充分調動演技,唱了一出“暗度陳倉”。
他假裝在考前被人偷了硯臺,向監考官索要。監考官稍有磨蹭,他就擺出發怒的樣子,邊輕拍桌子邊低聲罵道: “小人哉!小人哉!”監考官斥責他幾句也就罷了,蘇轍則在一旁樂開了花,馬上明白考題出自《論語》中“樊遲學稼”的注文。而蘇軾所說正是孔子罵樊遲的一句話, “小人哉,樊須也!”結果兄弟二人再次雙雙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