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水滸傳》中有個情節:“玉臂匠”金大堅為營救宋江而偽造太師蔡京的官印及文書,但最后不幸被識破。其實類似橋段在史上并不罕見,或為義、或為利、或為名,人總是喜歡折騰的。
清廷主導的建筑工程,如修造道路橋梁、殿堂門墻、廟宇碑亭、帝妃陵寢等,都由工部包攬,戶部則負責掏錢。有時內務府會把建筑工程外包出去,省力省心。嘉慶十四年(1809年),有個常接宮廷修繕工程的包工頭叫王國棟,他到內務府結算工程款,因與管理財務的小吏很熟,就隨手拿起桌上的賬簿翻了翻,結果下巴都快嚇掉了——很多支領工程款的單據上的官印都與自己所拿單據上的官印不太一樣。經過仔細比對,王國棟確定那些官印都是高仿,有人通過這種手段來騙取工程款。
這一偶然發現如平地驚雷,炸開了官場腐敗墮落的一面。嘉慶大為震怒,他知道絕非一兩個人偷奸耍滑,必定牽涉眾多官員,屬于團伙作案。咬牙切齒的嘉慶為此專門設壇祈禱,希望上天保佑他將貪官一網打盡。
領命調查的軍機大臣立刻成立專案組,很快挖出由三個工部書吏為首的貪污團伙。他們花重金雇匠人私刻了多枚官印,又捏造事由,假稱承包了皇帝欽派的工程,然后偽造文書、單據,蓋上假章,理直氣壯地先后向戶部和內務府討了幾十萬兩銀子。
專案組審訊時發現,其實這個貪污團伙的行騙手段并不高明,之所以能頻頻得手,都是鉆了監管的空子。清代的財務制度規定,負責工程的官員支領工程款需要先交書面申請,經主管官員審核、簽字后再轉到戶部,戶部官員反復審核,然后蓋章,這才能拿到錢。聽起來似乎很嚴格周密,然而,這幾個書吏每次去辦事都見主管官員只做表面功夫,常不看文書、單據就胡亂簽字,有人甚至連筆都懶得動,直接讓手下屬吏代替簽字。
熟知這一套路后,這幾個書吏便常設宴款待相關官員,大家一起吃吃喝喝,好不痛快。趁對方酒酣耳熱、興頭正濃時,他們就掏出偽造的文書、單據,讓對方簽字。對方喝得暈暈乎乎,一看上面蓋著紅通通的官印,二話不說就簽字了事。這招屢試不爽,如果不是包工頭王國棟在無意間發現驚天秘密,他們撈錢撈到手軟都不會停。
最后,專案組決定將三個主犯處斬,其余從犯或砍頭、或流放、或罷官,都沒啥好下場。但結案意見報上去后,嘉慶覺得仍不解恨,下令處斬主犯前先讓他們嘗遍大刑,在極度痛苦中結束生命。用刑時,各個部門的書吏必須集體到場圍觀,在此起彼伏的慘叫聲中接受廉政教育。
然而,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只是在被動的情況下倉皇應付,根本不能阻止社會肌體進一步潰爛惡化。朝廷不肯直面問題的核心,任由官權膨脹,只靠偶爾的正義來扳回形象,必然無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