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張天若
顧潤生:請問學校將公益活動作為學生品格提升的重要載體的基礎是什么?
張天若:我們學校秉承“求真、求善、求美、求健”的校訓,培養了一屆屆德厚心廣、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畢業生,而且我們學校一直有著公益揚善的傳統,學校的好人基因代代相傳。從我校61屆校友陳宏如三進陜北治病救人到當今“揚州好人”我校79屆校友徐兆華的凡人善舉,從“誠信中學生”徐礪寒到“信義姐夫”我校教師趙紅兵,揚大附中的師生一直在為社會傳遞友善、誠信的正能量?;诖?,我們考慮從公益活動入手,以公益活動作為學生品格提升的重要載體,培養學生的公益意識,提升學生的公益能力,讓學生在公益活動中實現品格的提升。
顧潤生:“人人微公益:小善大愛助成長”項目實施的頂層思考是什么?
張天若:“人人微公益:小善大愛助成長”項目很好地破解了學校教育與社會融合欠缺、德育知行分離、家庭教育缺失的教育難題。
微公益強調全員參與并創造價值,能夠很好地解決德育工作中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疏離的困境。我們學校的“人人微公益”項目以學科融合為公益活動基礎,為學生提供學習公益知識、設計公益活動的平臺,幫助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公益溫度,在實踐中培育公益技能,并在參與過程中產生公益創意;以公益活動為德育實踐途徑,培養中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強化中學生的社會主體意識;以家庭社區為攜手共建單位,凝聚家校多方育人合力。我們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在學校、家庭和社區的三位一體互動中,以學校教育引領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構建促進學生品格提升的教育環境。
總之,項目提倡從微小的公益行為著手,強調積少成多,實現公益的平民化、常態化,傳遞人人公益理念;向學生和社會大眾傳遞“微公益貴在行動,貴在人人參與”的實踐理念。
顧潤生:“人人微公益:小善大愛助成長”項目有哪些實踐創新之處?
張天若:學校加強“人人微公益”課程化建設,將國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微公益活動整合,將各學科課程與微公益課程進行融通,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首先,開發“人人微公益”操作平臺。學校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互動性、生成性的線下和線上有機結合的微公益操作平臺。其中,線上微公益活動網絡互動操作平臺的功能包括:(1)項目設計。學校或學生、家長等線上提出擬開展的公益活動設想。(2)項目推介。線上開展微公益項目設計、宣傳推介大賽,營造氛圍,策劃方案。(3)志愿選擇。微公益項目分為必選和自選兩大類,必選項目由學校統一設計,自選項目是學生、教師和家長根據自己的客觀實際情況和項目實施所需條件進行網上自愿選擇。(4)互動交流。學生或家長對項目的提出、設計、宣傳、實施及其結果影響等進行交流。(5)過程記錄。記錄保存微公益項目的提出、設計、具體實施等過程性材料。(6)評價表彰。根據公益項目完成情況,實行積分獎勵。
其次,構建“人人微公益”活動系列內容。學校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整體設計多維度的微公益項目;著眼于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整體設計多層遞進的微公益項目;著眼于學校、家庭和社區形成德育合力,整體設計多元主體參與的微公益項目。(具體活動內容見表1)
最后,建立并完善學校微公益活動評價體系。我們將參加微公益活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設計校本“人人微公益”獎章,鼓勵學生存善心行善舉,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表1
顧潤生:項目實施給學校師生帶來了哪些變化?
張天若:學校對全體學生進行“人人微公益”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1%的學生選擇積極主動申請參加公益活動,94%的學生認為“人人微公益:小善大愛助成長”項目對提升品格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94%的學生認為參與公益項目對自己幫助很大,97%的家長對學校開展社區老人慰藉公益服務持積極支持的態度,97%的家庭愿意繼續參加社區老人慰藉公益服務。學生們普遍認為,在“人人微公益:小善大愛助成長”公益活動中,自己的助人意識、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都進一步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