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兒,楊芬芳,李增芳,蔡菊芳,陳 斌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1.體檢中心;2.信息科,浙江 杭州 310006)
健康素養是個體具備獲得、處理和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且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對醫療保健有著重要的影響[1]。通過對人群進行健康素養的調查,可以預測人群健康狀況水平,不但如此,健康素養還與發病率、人均期望壽命、生命質量密切相關[2-3]。因此,世界衛生組織高度重視,在1974年Simonds國際健康教育大會中就提出了“健康素養”的概念[4]。我國原衛生部也于2008年公開發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公告》,包括我國公民健康素養的 66 條基本知識與技能,提出健康素養水平與公共健康安全相關。為了解杭州主城區的健康素養水平,本研究于2014—2015年對杭州市五個城區1200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杭州市西湖區、拱墅區、江干區、下城區、上城區五個主城區的常住居民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183份,有效率為98.58%。
1.2 資料收集
1.2.1 抽樣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杭州市5個主城區中每城區隨機抽取2個街道,在其居民區、大型市場、醫院等地對15~69歲居民進行現場調查,直至達到所需要的樣本數量。
1.2.2 調查問卷 采用“2008中國公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5]。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職業性質、醫保類別、健康認知生活方式及基本技能。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904,表示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較好。評分標準按照各條目最低賦值0分,最高2分,選不知道的評分0分。各維度得分<27%認為健康素養較差,得分在27%~73%為中等,得分>73%認為健康素養較好。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建立數據庫,根據測定所得的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數值變量采用均數和中位數,分類變量采用χ2檢驗、率、構成比、相對比或差值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1 人口學特征 本次共調查1200名居民,其中男性542人(45.82%),女性641人(54.18%);文化程度以大專及本科占大多數(45.9%);年齡30~44歲者占36.77%;戶籍以常住人口居多(66.95%);婚姻狀況已婚799人,占67.54%;職業分布為公務員與事業單位較多,占26.03%;醫療保險主要為城鎮職工醫保,占61.96%。
2.2 基本健康知識與理念 調查結果顯示,對自身體重清楚和不清楚的居民分別占84.78%、15.22%;對自己為哪類血型清楚和不清楚的居民分別占64.75%、35.25%;清楚與不知道自身血壓值的分別占41.25%、58.75%;對自身藥物是否過敏清楚和不清楚的分別占53.85%、46.15%;準確選擇正常體重指數BMI范圍(WHO標準18.5~24.9kg/m2正常;亞洲標準18.5~22.9 kg/m2正常;中國參考標準18.5~23.9 kg/m2正常)的居民占29.34%(347人),錯誤選擇BMI值24~27.9 kg/m2為正常范圍者占16.82%(199人),選擇BMI值28 kg/m2以上為正常范圍者占6.51%(77人),對BMI值正常范圍的含義不知道者占46.83%(554人)。對于自身健康狀況很關注的占18.17%(215人),比較關注的占46.24%,兩項合計接近65%以上,極少數居民屬于不關注或從不關注自身健康。近50%的居民對目前自身的健康狀況很清楚和比較了解,48.77%(577人)的被調查者不是很清楚或不了解自身健康狀況。
2.3 健康生活方式與認知 被調查居民中,不吸煙者占74.05%(876人),吸煙者占21.98%(260人),曾經吸煙者現已戒煙者占3.97%(47人);日吸煙20支以下者占20.37%(241人),20支以上者占3.22%(38人);目前吸煙量與前兩年的程度相比,僅4.4%和6.93%的有所增加和減少,12.17%無變化,詳見表1。

表1 被調查居民日吸煙支數
在日常生活中,被訪居民中約30%每周進行鍛煉1次以上,平均每次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上。通過進一步分析參加鍛煉人群的年齡結構,從年齡曲線可見,60歲以上參加鍛煉的人群比例雖較低,但大于三次以上呈上升趨勢;30~44歲及15~29歲的居民偶爾參加鍛煉的比例達到高峰,而1~3次或三次以上急劇下降呈現低谷。而從鍛煉人數所占比例來看,大于45歲人群不參加鍛煉者和每周1~3次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圖形呈現鞍馬狀,45歲以下偶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較多,占到48.63%并呈現直線下降趨勢。
調查年體檢頻率顯示,每年至少體檢一到兩次的約占50%,無定期體檢習慣者和不是每年檢查的約占48%;被調查居民通常的體檢安排以單位組織為主占58.07%,自己和家人安排的分別占19.86、10.65%,不參與體檢等占10%左右。同時,對不愿做體檢的被調查者進行主要原因分析,其中13.52%的人認為體檢價格偏貴,11.33%的認為自己身體好沒必要去體檢,因工作、學習等太忙無時間等其他因素者占8.32%,還有認為即便體檢查出異常指標不管也挺好的、本身已患慢性病經??床〔恍枰?、擔心查出疾病反而增加負擔等,但多項因素并舉者占的比例較大為38.88%。
2.4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及相關性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基本健康知識、自身健康狀況、吸煙習慣、身體鍛煉次數、體檢頻率上的健康素養水平分別為54.79%、13.78%、76.42%、30%、49.11%。杭州市主城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44.82%,為中等水平。
居民基本健康常識認知方面,男性與女性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女性更為重視基本健康常識(χ2=219.19,P<0.001);60歲以上和60歲以下者具備的基本健康常識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6.27,P<0.001),年長者基本健康知識知曉率高于年輕者;而在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者與大專及以上學歷者進行比較,所具備的基本健康常識存在顯著性差異(χ2=40.07,P<0.005),學歷高者儲備的健康常識優于學歷低者。每日參加鍛煉次數與人口學特征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各年齡組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46,P<0.001);五個城區和參加各類醫療保險居民之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44,P>0.05);收入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5.42,P<0.05)。年體檢率與人口學特征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不愿做健康體檢的主要原因中,男女之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1.53,P=0.012);各年齡組之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6.46,P=0.013);參加醫保類別之間和無醫保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7.47,P=0.001);收入之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85,P=0.004);文化程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7.33,P<0.001);職業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8.76,P=0.051)。
結果顯示,杭州主城區居民健康素養處于中等水平(44.82%),且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及醫保類別密切相關。其中女性、60歲以上及文化程度高者健康常識知曉率較高;60歲以上居民日鍛煉較多;約50%居民年體檢1~2次,不參加者以多項因素并舉為主占38.88%,其次價格貴、沒必要等;對自身健康關注度僅13.78%,應切實加強對居民此項教育。健康教育是一系統社會工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6-7]。關注和重點干預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健康知識三低居民;豐富健教途徑,以醫聯體資源共享、專家下沉基層等實施健教;通過與教育部門合作,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引導與引入健康生活方式,內容形式多樣、通俗易懂、便于居民理解接受。
實踐上,可通過定期監測、持續調查與改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健康素養和生命質量[8]??蛇\用戴明循環(Plan-Do-Study-Act)[9]持續改進,P:健康素養現狀調查后制定干預策略,D:實施干預措施,S:對干預措施評價,A:實施改進后干預措施,完成后再進入下一輪循環中。此外,還需各級相關部門落實社會責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升公眾健康素養的直接目的,是降低居民發病率、防止疾病惡化、減少病殘和死亡[10],最終改善生命質量。正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所述“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