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 李菡丹 王碧清
多年之前,于敏這個名字是絕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妻子也才知道原來“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1945年高中畢業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1946年,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并考取了張宗燧的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后,于敏調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當時,國內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論,而且研究所里還沒有一臺加速器,探測元件和儀器設備也剛開始研制。在當時遭受西方國家技術重重封鎖的環境中,于敏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
1961年1月,于敏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一見到于敏,錢三強就直截了當地對他說:“經所里研究,報請上級批準,決定讓你參加熱核武器原理的預先研究,你看怎樣?”從錢三強極其嚴肅的神情和談話里,于敏明白了,國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理論研究也要盡快進行。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而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
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是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蘇聯四年零三個月。用時這么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計算的繁復,我們的設備更無法與他們的相比。國內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并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不過,“窮人有窮辦法”,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員,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當中,于敏、黃祖洽等人提出研究成果報告共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65年,于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9月,38歲的于敏帶領一支小分隊趕往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抓緊設計了一批模型。只是這種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變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帶領科技人員總結經驗,隨即又設計一批模型,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這一重要課題。
于敏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標本……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里去。”1965年年底,于敏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研究中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
1967年6月17日早晨,載有氫彈的飛機進入羅布泊上空。8時整,隨著指揮員“起爆”的指令,機艙隨即打開,氫彈攜著降落傘從空中急速落下。十幾秒鐘后,一聲巨響,碧藍的天空隨即翻騰起熊熊烈火,傳來滾滾的雷鳴聲……當日,新華社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