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瑟瑟
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對于自己隱隱約約知道一些,我知道我在長大,但不知道我將會長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人啊,認識你自己。”阿波羅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就有這一句,它點燃了希臘文明的火花。
認識你自己,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但在詩歌這里,卻萬古常新,蘊涵著詩意的智慧。因為寫詩與讀詩就是認識你自己的過程。在寫詩與讀詩的過程中,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成長的秘密。詩是一道光,突然就照亮了前面的路。你看見了你自己,那么小,一步步向前走著,詩在前面引導著你,詩里有一個你,也打著手電筒。詩的光柱晃動,明亮而幽長。
給孩子們讀的詩,并且是在孩子們臨睡前讀的詩,讀完后再說晚安的詩,是什么樣子的呢?孩子已經穿上了睡衣,一天的生活就要結束,世界變得安靜,白天的喧鬧已經退去,窗簾拉上了,燈光即將暗下來。爸爸媽媽此刻坐在床邊,孩子呀,你想讀(聽)一首什么樣的詩呢?
讀一首認識你自己的詩吧,讀一首長著翅膀的詩吧,讀一首像被子與枕頭一樣干凈、柔軟、溫暖的詩吧。
于是我著手從百年中國新詩龐大的體量里尋找適合孩子閱讀的詩歌。我不需要那些充滿說教的作品,也不要簡單的不經過思考的作品。我想要找到智性的個性化的作品,語言必須是想象的語言,口語化的表達最適合孩子們的思維,不要那些與生活沒有關系的、與生活隔了一層的作品。對孩子的想象、語言與愛,沒有啟蒙價值的作品也不必收入。我編選的是當代詩人的作品,包括出生于2000年以后的小詩人的作品,比如鐵頭、張心馨、游若聽等孩子的詩。他們都是寫詩多年的小詩人,他們的成長是詩的成長,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詩是什么樣子的。
我把主要篇幅給了當代詩人,真正優秀的詩人無法掩飾那顆跳動的童心,干干凈凈的詩心,比如張執浩、藍藍、李笠、余笑忠等人的某些作品,就特別適合孩子閱讀。因為他們寫作時懷揣了一顆輕柔的童心,并用相對透明的語言轉化為愛。請讀李笠的這首詩:
給十五歲的西蒙
你穿上我的襯衣,對我揮拳:老頭,來,練一招!
是,你已高出我半頭
你曾騎在我肩上,像新枝,穿越羅馬的暴雨……
十五歲!十五歲時我只會說滬語
而你已會說三種語言
十五歲時我只到過你祖母的家鄉
而你已游歷了三十個國家
你對著鏡子擺著少林武功的姿勢
但鏡子并不展示未來
你昨天想當警察
今天說要當軍人,去平滅恐怖分子
依我看,你更適合做演員
但不管《仲夏夜之夢》你演得如何出色
不管最后你怎樣從夢中醒來
世界都不會改變。上海下雨,斯德哥爾摩下雪
詩人為兒子的成長而高興,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成長各不相同,“不管最后你怎樣從夢中醒來/世界都不會改變”,深刻的喻意,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李笠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國際化的家庭,孩子認識自己的過程與我們當時并不一樣。在這里詩人是孩子的父親,他通過詩記錄了孩子的成長。我想說,年輕一代父母,要學會給你的孩子讀詩,如果能以詩的形式與孩子一起記錄孩子的成長,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
適合孩子閱讀的外國詩人的作品,并不在少數,但為了取得翻譯的授權,我經過多方的聯系,收入了一部分。比如當代詩人伊沙翻譯的美國詩人布考斯基的詩,他在《外星人》中寫外星人的生活:“他們是安定自如不被打擾的/經常感到/幸福……”這樣的詩給中國孩子了解到另一種詩意的想象。
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思想家蒙田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現代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索的最高目標。我要說的是認識自我,是可以通過詩做到的。詩就在你身上,你就是詩。
(本文系《讀首好詩,再和孩子說晚安》第四冊《認識我自己》序)
寫作借鑒
為什么我們不喜歡看“與生活沒有關系的,與生活隔了一層的”的文字?因為不真實,沒意思,不值得一讀。富蘭克林說:“要么寫點值得讀的事情,要么做點值得寫的事情。”盡量讓寫出來的東西值得一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