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
2012年11月25日12時48分,在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戰機于“遼寧艦”上成功著艦后,羅陽,這位殲-15研制現場總指揮、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簡稱沈飛)的掌舵人,突發心臟病,猝然離世。這一刻,距中國首批艦載機成功著艦起飛僅僅十多個小時,距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入列整整兩個月。來不及與親人道別,來不及擁抱等他凱旋的戰友,來不及再看一眼機庫里那整裝待發的戰機……
羅陽出生于軍人家庭,長在部隊大院。“報國”“忠誠”“奉獻”,他早早融入這樣的文化。1978年高考,他本可以報考名氣更大的院校,但最終在志愿欄里填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名字。
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被譽為中國“戰斗機設計研究的基地,航空英才的搖籃”。1982年夏天,羅陽大學畢業分配到這里,成為一名飛機設計員。那時,我國自行研制生產的二代戰機——殲-8Ⅱ型飛機正處于設計攻關階段。羅陽被吸收到設計團隊,從事座艙蓋研發。鉆到地下室里,他一干就是好幾個月。設計出圖后,要到沈飛跟產。那時沒有汽車,自行車也湊不齊,他和同事們每天早晨列隊跑步十幾里路到沈飛。
干航空,最怕的不是辛苦,不是清貧,是沒事干。航空工業曾有過近10年的低谷期,幾年等不來一個新型號,沒有幾項新任務。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起,中國國防工業再次騰飛。經歷長長的等待,當擔子忽然壓上來時,不難想象他有多興奮,他如饑似渴地投入到型號任務中。
2002年,他調至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數個重點型號同時研制,他一天比一天忙。十年間,他在沈飛擔任了多個重點型號的研制現場總指揮,他和班子成員一道,帶領沈飛實現了殲擊機從二代機到四代機的跨越,他以飛行般的速度去履行航空報國的使命。
羅陽擔任沈飛總經理5年,沈飛實現5個型號首飛。他們每年為客戶交付的戰機從最少時的4架猛增至近百架;5年中,沈飛的產值從49億元上升至123億元……
半個多世紀里,航空制造業的零件加工生產能力大都得到提升,但在裝配領域,以手工為主的局面并沒有太大變化。羅陽就任沈飛總經理后隨即推行嚴格化、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的數字化管理。羅陽說,研制戰機,要么是零分,要么是一百分,沒有中間分!
2011年,按照航空工業發展戰略,羅陽著手組建快速試制隊伍,以提高新機研制、裝配的效率。這一創新在沈飛引起一些爭議。羅陽一句“擱置爭議,先干起來看看”,就創造出我國航空工業全新的快速反應的生產方式。
羅陽擔任沈飛董事長、總經理的5年,是沈飛新型號飛機任務最多、最重的5年。難關難度,難題難點,好像排著隊一樣。羅陽善于解決問題,采取多種措施推動研制進度,創造了新機研制提前18天總裝下線,從設計發圖到成功首飛僅用10個半月的奇跡。
2012年1月,羅陽擔任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艦載機殲-15研制現場總指揮。沒有經驗,也沒有現成的關鍵技術可以借鑒。重重考驗擺在羅陽面前,可是他就有這么一股不服輸、不懈怠的勁頭。人們形容羅陽“是在以沖刺的速度跑馬拉松”。
從接到艦載機任務那天起,他一直奮戰在研制現場、試驗一線。工作節奏最初是“711”,每周干7天,每天干11個小時;在最后沖刺的1個月,他也沖到極限,變成“720”,幾乎每天工作達到20個小時。
前20年研發設計飛機,后10年制造生產飛機,羅陽的一生奔跑在航空報國的跑道上,取得一項項歷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