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暄
貝多芬,維也納古典代表人物之一,眾所周知,他是一個集古典之大成,創浪漫之先河的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奏鳴曲Opus2Nr1即《第一鋼琴奏鳴曲》,作于1974-1975年,是其早期作品,為呈獻給他的老師海頓的一首作品,此作品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的 “狂飆突進運動”有密切關系,突出了貝多芬鮮明的個性特征,透露出他早期夾雜在作品中的“緊張感”。
本曲結構嚴謹,手法多樣簡約,情緒熱烈激昂,是貝多芬早期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貝多芬奏鳴曲Opus2Nr1屬于奏鳴曲式,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個部分:
一、呈示部(1~48小節)
1、主部(1~8小節)。主題采用的織體為主調織體,調性為f小調的旋律上,由分解音型連續上行的射線型跳進、隱伏的與具有回音特點的下行級進,附點四分音符、十六音符組成的三連音、一個四分音符與四分休止符構成的兩種動機,這兩種動機不斷交替延續,由p至sf/ff,層層遞進,堅毅的形象映入眼簾,命運主題的連接使得這一主部成為不可分句的樂段,由一個8小節連貫的樂句組成,結構規整,最后結束于屬和弦上。
第1小節由直線向上的f小調分解的主和弦構成,積極向上沖擊的旋律線條呈現出貝多芬堅毅、果斷的性格。第2小節由兩個主和弦的和弦音及中間短促的三連音構成,與第1小節形成對比。第3、4小節為第1、2小節向上二度的模進。第2、4小節與第5、6小節類似,僅添加了兩個裝飾音,第5、6小節為分裂音型,在激烈的交織與對抗中,音樂被推向到一個高點,隨后在一個帶裝飾音、類似于嘆息音調、以屬和弦結束了主部,由ff至p并且出現了帶延長符號的休止符,給人以喘息的時間。
2、連接部(9~20小節)。連接部是主部樂思的延續與發展。開始在低聲部出現了建立在c小調上主部前兩小節的音樂材料的主題動機,隨后是主部第2小節音型材料的分裂和一系列的模進、僅通過改變幾個音增添連接部的色彩,把音樂引向了副部材料及和聲調性——降A大調上,其后又落在屬和弦上。第15~20小節連續出現多個二級七和弦到屬七和弦,在單音的基礎上,以八度、雙音柱式和弦豐富相同的旋律。
3、副部(21~40小節)。副調主題又采用降A大調的調性來發展,為開放調性,以屬七和弦開始,增加了不穩定的因素,進一步加深緊張的情緒。伴奏織體上,較于主部主題采用的柱式和弦織體,副部主題采用以單音分解和弦為主的伴奏織體,簡潔的描繪是非常豐富的,不斷推動著剛強的激情。第21~25小節,屬七和弦與屬九和弦不斷交替持續不解決,相對于主部,使得副部結構顯得有些復雜,內容有些豐滿。第26~30小節,斷續的、帶休止的弱拍上起始的音型,隨著旋律音區、音域的上升,旋律結構內部音程的擴大,上下擴展的織體渲染出累積的不安的氣氛,堅決與果敢,逐步將音樂推向高潮,現實地描繪出英雄的形象。第33-36小節,高潮在一個類似音階的下行進行中迸發出來,在對其重復一次后,第37-41小節,終結于主和弦。
4、結束部(41~48小節)。結束部由7小節組成,終止四六和弦—D7—T,收攏性和聲。由降A大調轉入同主音小調降a小調,使得音樂前后的色彩發生了變化,也使得大小調都更加得豐富。
二、展開部(49~100小節)
1、主部主題材料(49~54小節)。引入部分引用主部主題材料,調性上使用沿用呈示部中的副部與結束部的降A大調,大量采用屬五六和弦并且根本沒有解決,使得音樂更加緊張,同時也襯托、鋪墊了再現部的平穩。
2、副部主題材料(55~68小節)。由降A大調轉入降b小調,采用對置轉調的轉調手法,更加強了展開部部分體現音樂情緒的緊張性,也表現了貝多芬的斗爭性、革命性、大量采用D7—D9—t,以加強音樂緊張的力度,更加襯托在屬功能后主功能的完滿穩定感。第64~68小節,由降b小調轉入c小調,同樣采用對置轉調手法,大量采用D7—D9—D7—D9—D7,這些和弦的使用強調了貝多芬作品中的斗爭性。
3、主副部材料展開(69~80小節)。副部主題材料的高聲部與主副部材料展開的低聲部相互呼應形成二重對位的復對位形式,和聲從二聲部豐富到三聲部的形式,高聲部以二度進行形成旋律,中聲部以三度下行級進進行,為高低聲部做單音分解伴奏。從第70小節開始,調性由c小調又轉入降b小調,依舊采用對置轉調的手法,伴奏上采用跨小節連線,且內含經過音的旋律線。
4、屬音、持續音準備段(81~94小節)。音樂在81小節處達到再現部的準備階段,首先為到再現部主調——f小調出現的屬音、持續音準備階段過程,屬三四和弦—D2—t6大量運用,體現貝多芬音樂作品從斗爭到快樂的思想。
5、結束、連續模進.在95小節并沒有預期地出現主調主和弦,而是經歷了高低音的對話,可以看到這個到再現部的準備階段交織著和聲、調性、旋律素材多層次的準備要素,由降A大調最后又轉落于f小調主和弦上,D7—t,采用平行大小調的轉調手法,貝多芬為了避免音樂的單調樸素而采用平行大小調交替配和聲的方式,讓音樂更具豐富、更具色彩。
三、再現部(101~152小節)
1、主部(101~108小節)。主部完全再現呈示部主部主題,進一步強化主題。
2、連接部(109~119小節)。延續再現部主題調性,采用f小調,旋律與伴奏整個提高音區,更強調矛盾、激進的情感色彩。
3、副部(120~139小節)。大量采用D7—t—D7—t—D7—t(即不斷穩定終止)、s6—D—s6—D(即不斷不穩定的因素)交織著的和弦連接方式,采用經過音層層嵌套遞進,力度由p—ff—pp轉變,不斷累加著激動不安的情緒,為結束部結尾高潮的推動做鋪墊。
4、結束部(140~152小節)。依舊沿用f小調,D7—t—D7—t大量運用,力度從p變為ff/sf,柱式和弦出現在強拍上,以f小調始,以f小調終,屬于單一調性,D7—t。結束部分穩定且有擴充,終止時出現一些調式交替模進的和弦,使得貝多芬激情、高亢與力量得以迸發與釋放。
總 結
這是一個奏鳴曲式的樂章,此樂章充滿了嚴肅激情,興奮,強而有力與毅然而然的決斷力,兩個主題都為不可分句樂段,這種表情的連續顯露出英勇的直率線條,刻畫出英雄的性格,調性上用了平行大小調作為兩個主題的調性,此手法為比較典型的古典主義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