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
【摘 要】本文以電影《屋頂上的馬奶節》為研究對象,簡要分析了影片中舉辦馬奶節的目的、過程,以及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并對電影揭示的傳統家庭觀念與現代家庭觀念的矛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的矛盾作了闡釋。
【關鍵詞】電影;馬奶節;少數民族;家庭;文化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7-0085-02
電影《屋頂上的馬奶節》講述了住在深圳的一家蒙古人要在八月初十過馬奶節,全家人為了過好馬奶節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最后馬奶節的慶祝活動成功舉行。電影通過塑造額吉、額才金、娜仁托婭等人物形象,展現了傳統家庭觀念與現代家庭觀念的矛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的矛盾等當下社會中的重要問題。
一、舉辦馬奶節的目的和過程
(一)舉辦馬奶節的目的。電影中,額吉為了緩和額才金和娜仁托婭緊張的夫妻關系,提出在八月初十舉辦馬奶節,她希望在籌備馬奶節期間,誰也不提離婚的事。額吉的提議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額才金與娜仁托婭離婚之事也暫且不提了。這既是因為額才金與娜仁托婭出于對額吉的尊重,將離婚之事暫時擱置,也是因為額才金與娜仁托婭離開草原在深圳居住,想念草原上歡樂的馬奶節,愿意為了過好馬奶節而暫時忘記不愉快之事,體現了民族習慣、民族文化對蒙古族人深刻的影響。
草原上的牧民喜歡喝馬奶酒。盛夏時節,牧民們釀造的馬奶酒可以喝了,牛羊也正肥壯,他們便在此時舉辦節日慶祝。“馬奶節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蒙古族牧民的盛大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八月末舉行。”[1]農歷八月,草原上氣候適宜,水草豐美,牲畜肥壯,牧民們在這個時節舉辦馬奶節,準備豐盛的食物,以牛羊肉、奶食品、馬奶酒招待應邀而來的客人,在馬奶節的宴會上載歌載舞,盡情狂歡。他們在一年中氣候最宜人、食品最豐富的時節開展慶祝活動,盡情享受富足愜意的生活,參與熱烈喜慶的宴會活動。
電影《屋頂上的馬奶節》中額吉用馬奶節喚起了全家人對草原生活的美好記憶,對于在大城市中過著按部就班的生活的人來說,草原上盛裝參加宴會、載歌載舞盡情狂歡的回憶,是溫暖而又珍貴的。當額吉提出要舉辦馬奶節后,全家人都興致勃勃地投入了馬奶節的準備工作,主要有準備飲食和準備場地。
(二)馬奶節的準備工作。《馬可波羅游記》記載:“他們(韃靼人)完全以肉和乳為食品,凡飲食的所出,都是他們游戲的產物。”[2]肉食和奶食是常見的蒙古族傳統食品。在電影《屋頂上的馬奶節》中,全家人為馬奶節準備的食品主要有馬奶酒和羊肉。
電影中對如何準備馬奶酒做了較詳細的敘述。額才金的女兒、女婿網購了一匹馬;收到馬后,在額吉的提議下,額才金和女兒一同遛馬,對馬說話、唱歌,使馬下奶;而后娜仁托婭承擔了擠馬奶、釀制馬奶酒的工作。全家人在準備馬奶酒的過程中經歷了煩惱與喜悅、分工與合作,額才金與娜仁托婭的關系得到了緩和,額吉為他們二人和好所做的努力也有了初步的成效。此外,電影中還提到了娜仁托婭定了來自內蒙古的活羊,準備宰殺后作為馬奶節當日的食品。
參照蒙古國畫家查嘎日扎布的繪畫作品《蒙古人的一日生活》,馬奶節在廣闊、平坦的地方舉辦,人們席地而坐,舉行向天地敬獻馬奶的儀式。而電影中,在大城市過一個似模似樣的馬奶節頗為不易,公園不允許他們在草地上過節,他們只好在自家的屋頂露臺鋪上草坪,作為馬奶節的場地。
除了準備食品和場地,電影中還展現了額吉為額才金穿上蒙古族服飾的鏡頭,以及娜仁托婭穿著蒙古族服飾跳舞的場景,這說明這一家人為了籌辦馬奶節其實還做了許多工作。
(三)馬奶節宴會。在馬奶節這一天,無論主人還是客人都穿著蒙古族服飾。宴會開始之前,額才金與妹妹在樓下迎接應邀而來的客人,并將藍色和白色的哈達獻給客人。在屋頂露臺,客人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相互拍照;主人端上烤全羊和馬奶酒,熱情地招待客人。在廚房,娜仁托婭與兩個女兒在準備馬奶酒和飯菜。
當客人全部到齊,圍著長桌而坐,額吉致節日祝詞,馬奶節正式開始。所有人舉起酒杯禮敬天地,蒙古族樂隊的伴奏響起,演奏者一邊彈馬頭琴一邊唱歌,所有人都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氛圍中。然后琪琪格演唱蒙古族歌曲、娜仁托婭表演蒙古族舞蹈,電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額吉。額吉是一位來自大草原的老人,她手持念珠,身穿蒙古族服飾,說蒙古語,喝奶茶。電影一開始便展現了她在樓房屋頂跪拜的場景。可以說,額吉代表了蒙古族的傳統文化,這一點也表現在額吉處理家庭矛盾的方式上。
當額吉發現額才金與娜仁托婭的婚姻出現問題時,她對娜仁托婭說:“男人就像我們草原上的馬,你脫下他的韁繩,他就自由地不想回家了。馬靠訓練才能成為良馬,男人靠管才能立大業。你不能總放任你男人脾性,該管時你不管,以后釀成大錯,你就后悔了。”蒙古族人和馬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馬是他們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蒙古語中,有許多與馬有關的諺語,如“男兒要有事業,駿馬要有腳力”[3]“成就事業鑄造人才,翻越高山造就駿馬”“駿馬因羈絆而溫順,男人因羈絆而溫和”[3]。額吉的話中將男人比作草原上的馬,借訓練馬說明男人要管的道理。
額吉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娜仁托婭,但娜仁托婭并未照做。額才金提出與娜仁托婭離婚,二人就要一拍兩散的時候,額吉提出舉辦馬奶節,希望以此暫緩離婚之事。在額吉看來,大城市的一切都比不上草原,額才金的出軌似乎也可以歸因于此。因此,舉辦馬奶節,使大家重新感受草原民族的節日氛圍和傳統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家庭矛盾。但是,電影的結局卻并不是夫妻言歸于好,額才金終于還是離開了家庭。
(二)額才金。電影中的額才金總是顯得心不在焉、郁郁寡歡,只有和琪琪格在一起時,才能得到一些安慰。不難理解額才金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大城市,心中會感到十分孤獨寂寞。在草原上,他連續三年是那達慕摔跤比賽的冠軍,草原人崇尚英雄,額才金憑借自己的勇武便能得到人們的尊重。但在深圳,作為酒店的經營者,需要的不是勇武而是知識、智慧和工作能力,相較于娜仁托婭的精明能干,額才金就相形見絀。娜仁托婭一個人就能維持家庭、酒店的運轉,額才金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所以他會沉迷于打麻將、與琪琪格相戀,迷失自我。
這是電影反映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一個習慣于草原生活方式的蒙古族的男人來到大城市后,如何適應城市文化,抵制誘惑,堅持自我。電影給出的答案是:過一個馬奶節,用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化解額才金的迷茫。馬奶節是蒙古族的盛大節日,全家人共同參與馬奶節的籌備工作,可以拉近家人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額才金既重溫了故鄉的溫暖回憶,也得到了來自家人的安慰,明白了家庭和親情的可貴。更重要的是,在準備馬奶節的過程中,額才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如遛馬、唱歌,找到了自己在家中的位置。馬奶節是額吉為額才金提供的一個與家人交流、合作、增進感情的機會,但這個機會來得有些遲了。額才金深深陷入了與琪琪格的戀情之中,在與琪琪格前夫的爭斗中殺了他,在電影結尾隨警察離去。
(三)娜仁托婭。娜仁托婭是一個蒙古族中年女性,與額吉不同,她身穿職業裝,會說漢語和蒙語,她孝順額吉、關心丈夫、愛護女兒,將酒店的業務和家中的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是一個獨立自強的新女性形象。與額吉的堅守傳統、額才金的迷失自我相比,娜仁托婭很好地適應了城市生活,她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她從飲食以及各種生活瑣事上照顧全家人,努力工作使全家人生活得富裕、舒心。
當娜仁托婭與額才金的婚姻出現問題時,額吉告訴他要管,娜仁托婭也想與額才金和好,但又不愿意對他示弱。雖然娜仁托婭會獨自流淚,但面對額才金總是表現得很堅強。在現代城市中,女性有工作,在經濟上獨立,不必依靠別人,無論在社會還是在家庭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話語權。對于娜仁托婭來說,一個人的尊嚴是十分重要的,當額才金懷疑娜仁托婭暗中找人打他時,娜仁托婭感到額才金的不信任、不尊重,當即同意離婚。
三、電影揭示的現實問題
這部電影揭示了兩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傳統家庭觀念與現代家庭觀念的矛盾、民族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矛盾。
(一)傳統家庭觀念與現代家庭觀念的矛盾。感情問題、婚姻關系、家庭矛盾是《屋頂上的馬奶節》中表現的重要內容,電影將這些與少數民族文化結合,電影中額吉代表蒙古族傳統文化,娜仁托婭代表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少數民族女性,她們二人婚姻、家庭問題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代表了傳統家庭觀念與現代家庭觀念的矛盾。
在額吉看來,夫妻關系出現了問題,只要采取一些手段,就可以化解矛盾,因此她告訴娜仁托婭要管丈夫。而娜仁托婭認為錯不在自己,她不會向額才金低頭。當額才金要與娜仁托婭離婚時,額吉用堅定的語氣說道:“在過馬奶節期間,誰也不許提半個離婚的字。”而娜仁托婭卻不同,她一旦感到自己受到丈夫的懷疑,便說:“我徹底死心了,簽字吧。”
這表明,在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額吉心中,家庭的穩固是最重要的事情。她所做的事情,都是為緩解家庭矛盾而做的努力。但娜仁托婭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如果她不能得到丈夫的信任、尊重,這婚姻關系便已經名存實亡,再費力去挽回已經毫無意義。
(二)民族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矛盾。電影表現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來到大城市生活的少數民族如何生活。額吉固守著本民族的生活方式,語言、服飾、飲食都保持著民族特色,每天向成吉思汗的畫像跪拜,并時常強調不要忘記自己的民族。額才金與娜仁托婭在外工作、社交,與城市人無異,在家與家人生活、交流,仍然會保留民族特色。額才金的兩個女兒,受城市文化影響更深,對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更為淡漠。
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來到城市之后,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文化影響,他們受城市文化影響越深,就會距離自己的本民族文化越遠。影片中額吉多次強調不要忘記少數民族身份,這確是有必要的,因為年輕的一代正在漸漸融入城市,淡忘民族文化。電影引發了關于如何對待民族文化的思考,我們相信,民族文化與城市文化不是對立的兩極,在發展城市文化的同時,還應該繼承和保護民族文化,進而更好地發展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歡騰的馬奶節[J].內蒙古人大,2017(03),48.
[2]李季譯.馬可波羅游記[M].上海:上海亞東圖書館,1936,91.
[3]何威.蒙古語中涉“馬”諺語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