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芳芳
摘 要:時代與社會的快速進步和發展與教育是有緊密聯系的,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目前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物質文明又有了新的需求,教育均等化成為了被人們重視的一個話題。為了解決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均等化存在的問題,文章從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情況進行分析,對政府主管部門、博物館及博物館相關機構在實現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均等化方面的措施進行研究,希望新時代下的博物館能夠發揮出公共文化的服務職能。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
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是黨和國家不斷努力想實現的目標。但是由于城市和鄉村結構的限制,農村及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明顯沒有中心城市投入得那么充足,使新時代物質文明、精神成果不能在這些地區得到體現。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資源利用、資源共享方面也存在突出問題。
1 博物館職能及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現狀
博物館的職能主要是對館藏文物進行保護研究、組織展覽以及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歷史文化。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也有了新的追求。作為國家和地區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博物館也在不斷調整自身的工作方向和重點。社會教育活動逐漸成為博物館工作的重點內容,博物館工作從原來單純“以物為本”的保管藏品、展覽文物,逐漸轉變成展覽、社教互補、“以人為本”開展各項活動。博物館逐漸成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前沿陣地,成為傳播知識文化的教育中心。許多博物館成為愛國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博物館逐漸變成了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成為學校教育外的有利補充,在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素質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8年全國博物館逐漸實行免費開放起,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青少年觀眾數量也在逐年上升。以鄭州博物館為例,2018年全年接待觀眾110萬人次。其中青少年觀眾有50多萬人次,人員涵蓋鄭州市內中小學學生,接近全年接待觀眾總量的1/2。這與政府在教育上的大量投入、博物館在服務上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博物館從全方位提升自己,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不斷設計、更新新穎的教育內容,完善教育體系,開展志愿者服務等,以期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鄭州博物館舉辦的“博物館里過大年”活動從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內容。不僅吸引了青少年前來參與,還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博物館里過暑假”“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也成為青少年活動的重要選擇。博物館逐漸從“門前冷落車馬稀”的高冷形象變成了受廣大人民群眾熱衷的一個打卡地點,甚至出現了“故宮跑”現象。
優秀的展覽、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開創了博物館工作的新局面。但是,通過對來館觀眾所處區域位置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博物館每年幾十萬的青少年觀眾中,幾乎全部是鄭州市市區內的中小學生和大專院校的學生,周邊郊縣及其他邊遠地區的青少年觀眾人數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記。這就反映出目前博物館教育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衡。不同地區的人員享受不到平等的博物館教育。
2 博物館教育均等化實現存在的問題
2.1 財政支持投入比例的不均衡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數量到2017年為止增加到4246家,中央財政的免費開放補助資金也從原來的12億元大幅度地增長到30億元。政府的資金投入是很大的,但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的補助資金對國家級大館、省市級博物館傾斜較多,對縣市博物館的財政支持相對較少。加之縣市區博物館存在一些人員不足等方面的問題,使縣市區博物館的發展受到制約。地處農村、偏遠地區的孩子、觀眾到省市大館參觀學習成本太高,使這部分人群享受不到或很少能享受到博物館的教育資源。
2.2 缺乏相應的績效評估考核機制
幾年前,有些國外的博物館就倡導讓不同社會群體都能有平等的機會接受博物館的教育,希望通過法律的形式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目前我國還沒有類似的法律保障體系,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廣度對偏遠鄉村學生、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我國鄉村常駐人口和殘疾人口的大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這部分人群的數量是非常龐大的。他們的缺失,成為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短板。
2.3 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缺陷
在很長的時間內,“農村戶口”與“城市戶口”成為人們進行利益分配的一個標簽。在這種標簽下,城市和農村在各個方面發展均不平衡。相比之下,農村由于經濟水平低下,人們更加注重的是溫飽等基礎問題,對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處于比較低級的狀態。國家投資的各種文化設施,如文化館、少年宮、博物館等都設立在城市地區。而如果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入農村和邊遠地區,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明顯的成效。因此,博物館建設在農村幾乎是零建設。
3 實現博物館社會教育資源均等化的措施
首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均衡配置。公共資源是國家為滿足公民的生產生活需求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資源具有共有性、共享性的特征,既是維系人們生存發展與安居樂業的重要支撐,又是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定有序的基礎條件。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使全體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又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舉措;既是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力抓手,又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明確導向;有利于促進城鄉均衡、協調發展,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從而實現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其次,完善目標職能,建立精準長效的博物館績效考核機制。提高、改善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服務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明確目標職能。建立多樣服務板塊和模式,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將博物館等文化場所提供給群眾的文化服務內容和人們的學習體驗質量作為必要的考核項目。將把觀眾放在第一位作為效績評估中最重要的指標。建議考評體系中建立幫扶機制,制訂長期規劃,省市大館幫扶縣、鄉,在一定時限內提高基層文化場館工作水平,逐步達到資源共享、文化強國。
再次,拓寬合作渠道,以“互聯網+”實現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普及化。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和普及,博物館也處于互聯網時代,博物館的運營和發展等理念和模式也有加入互聯網的想法。如可以通過互聯網的直播以及其他方式讓因時間、地區受限的人們也受到博物館的文化教育。這對中國的教育變革具有重要意義。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這一方法大膽創新,彌補農村教育不足的問題。有能力的博物館應該利用各自的文化資源優勢承擔普及博物館教育資源的責任,實現博物館對偏遠鄉村地區和弱勢群體的社會教育,發揮互聯網在博物館教育中的真正價值。
4 總結
博物館的建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逐步受到重視。博物館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還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標志。博物館有社會教育功能,并且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的服務模式不再是以前的單純展覽,而是通過將博物館中的文物與教育結合在一起,使青少年從這些歷史文物中了解到更多的歷史內涵。文章從博物館入手,為解決社會教育資源均等化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三點解決措施,希望在新時代中,博物館能夠發揮出公共文化的服務職能,實現公平的社會教育。
參考文獻
[1]謝雨婷.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初探[J].文博,2017(3):99-104..
[2]余雪麗.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的實現及途徑[J].圖書情報論壇,2010(2):30-32.
[3]劉學哲.文化館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策略思考[J].參花,2016(17):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