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然而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運行既穩中有進又穩中有變,風險和困難明顯增多。
對此,我們要清醒認識蘊含的機遇和面臨的挑戰,全面把握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抓住用好戰略機遇
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車俊科學概括了浙江發展的“5個新機遇”。根據省委、省政府對浙江發展機遇的科學判斷,圍繞浙江經信事業發展,全省經信系統要相應把握好以下機遇:
一是抓住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新機遇。數字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當前,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應用技術正拓展升級,5G時代即將開啟,各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省委、省政府將數字經濟列為“一號工程”,全面實施五年倍增計劃,爭創國家數字經濟示范省,必將推動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搶占競爭制高點。
二是抓住用好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機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全球一流營商環境,深入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將進一步推動資源向高產高效區域領域集中。“一帶一路”戰略縱深推進,互聯網大會、進口博覽會等“紅利”不斷釋放,為我省工業出口開辟新的空間。
三是抓住用好擴大國內市場的新機遇。當前,浙江省消費互聯網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產業互聯網加快推進,以阿里巴巴為引領,“淘工廠”“網易嚴選”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浙江制造業企業擁抱龐大的國內外市場創造了便利條件。
四是抓住用好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變化的倒逼機遇。在應對經濟下行、經貿摩擦、資源環境趨緊等困難方面,浙江省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要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率先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五是抓住用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三省一市之間優勢互補、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為長三角共同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高地、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地提供了重大機遇。
清醒認識嚴峻挑戰
在看到機遇的同時,全省經信系統對困難挑戰也要有全面充分的估量。從國際來看,經貿摩擦影響逐步顯現、核心技術短板仍未解決,外部環境更復雜嚴峻、不確定性更大、風險挑戰更多。從國內看,我國的發展不可逆轉,但需要跨越非常規的特有關口和常規性的長期性的關口,低成本優勢在消失,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局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從浙江省情況看,工業經濟發展同樣面臨“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形勢。主要表現在:一是工業下行壓力加大。2018年8月以來,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逐步下行,2018年8—11月當月分別增長7.9%、7.6%、5.8%、5.6%。二是工業投資增長乏力。2018年1—11月,工業投資下降1.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技改投資下降15.1%。三是企業利潤增長較快回落。2018年1—11月,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7%,比三季度下降5.1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的成本均為84.9元,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1.2元。四是產業創新能力仍待增強。關鍵核心技術總體缺乏,規上工業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比依然較低,企業在創新投入中不敢投、不愿投的現象仍然較多。五是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依然突出。制造業貸款比重從2016年一季度末的28.7%,下降到2018年三季度末的21.3%。貸款利息成本較高,2018年1—11月,規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的利息支出1.21元,比全國高0.09元,比廣東、江蘇分別高0.63元、0.39元。
上述表現,反映出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全省經信系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加劇、預期不穩,企業投資意愿較弱;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凸顯,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機制有待強化;企業融資渠道相對缺乏,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力度仍待加大;推進工作存在慣性思維、創新不足的問題。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抓住主要矛盾,工作更努力,措施更扎實,服務更到位,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全面把握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
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制造強省,是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期經信工作的核心。結合浙江實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突出體現以下幾個方面要求:
一是突出數字賦能導向,提升制造業融合發展水平。推動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制造業能力,推進制造業轉換增長動力。
二是突出創新發展導向,提升產業鏈水平。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加快產業與人才融合發展,全面推進制造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創新,注重利用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提升產業鏈水平。
三是突出產業升級導向,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大力培育新動能,大力降低企業負擔成本,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四是突出企業主體導向,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充分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破除各類要素流動壁壘,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培育更多優質企業。
五是突出改革開放導向,提升企業發展活力和國際化水平。深化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擴大高水平開放,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企業全球化布局,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本文根據省經信廳黨組書記、廳長張耕于2019年全省經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編輯整理,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