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勇


自馬云2016年10月在杭州云棲小鎮提出新零售戰略以來,各種新零售營銷、新零售思維、新零售轉型等話題貫穿了整個市場。兩年多來,多家知名品牌紛紛加入新零售戰場,希望能在這片互聯網創新浪潮中分到一杯羹。而隨著新零售業務的不斷發展,零售模式隨著消費升級而不斷變化,人們開始注重消費體驗和品質,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商品“能用”,還希望“好用”,甚至能帶來“享受”,重視服務效率和價格透明等商品信息。
互聯網不會改變零售的本質,現在線上和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從整個零售業來說,競爭不再單純來源于線上或線下,而要回歸零售的本質:以消費者為中心,從優化用戶體驗的角度有機融合不同的渠道,從單純的產品銷售轉向對消費者品牌情感和忠誠度的培育;以新的消費需求為導向,不斷做出突破性的商業模式創新,從而重構供應鏈系統,降本增效,最終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流量入口以及流量轉化是重點,從新零售的角度出發,無論以數據為基礎,以消費者為原點,還是以全渠道為手段,但最終都將依靠用戶來感知和選擇流量,而商家或平臺廠商需要借助流量實現商業轉化和變現。
新零售寡頭流量之爭
伴隨著新零售浪潮的不斷推進,流量之爭最終變成了互聯網新零售寡頭之爭,即阿里和騰訊之爭。生活中經常看到消費者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阿里的淘口令或者鏈接,但微信對其鏈接URL進行了屏蔽。如果消費者不是在需要購物的場景下,通常不會打開手淘,于是在2018年初出現了流量社交大戰。騰訊是社交之王,阿里是電商之冠。
群雄逐鹿,殃及池魚。我們不難發現,阿里品牌號主攻微信服務號,因為前者每月8次推送(4次普通+2次門店+2次品牌),后者每月4次推送,這其實是內容電商之爭。而阿里云店主打線下門店對應的線上商城,主攻微商城;而微信主推小程序,即用即走,對打阿里手淘和天貓商城;釘釘為營業員,手淘為消費者入口平臺;消息盒子對應微信消息以及企業微信。微信在建立社交生態圈,而阿里主打新零售全場景營銷。兩家“大佬”對戰,消費者只能根據各自偏好進行選擇了。
如果進一步分析阿里提出的線上線下融合新零售戰略,與其說阿里推進了新零售戰略,還不如說阿里已察覺到騰訊社交流量的嚴重威脅。在現有的技術體系里,表面上看是線上為線下引流,實則相反。更準確地講,應該是通過技術手段換一種方式為線上引流,通過大數據分析來捕捉線下消費者行為,最終為阿里體系的原有用戶實現增量。
據阿里2018年財報披露,目前支付寶全球活躍用戶達到了8.7億人,在國內支付寶用戶為5.52億人,而騰訊2018年一季度財報公布的用戶數量達到了10.4億人。2018年“雙11”,全網銷售額達到3143億元,同比增長23.8%,但整體增速較之前有所放緩。據部分快消品電商店鋪反映,相比2017年同期,店鋪流量下降了30%。該花的錢都花了,該上的位置也上了。但流量還是不及預期。而線下實體店也同樣在“雙11”大舉推廣活動,有些品牌線下甚至比線上還要實惠,這充分說明流量之爭正在發生變化,線上流量已不再是必爭之地。
社交電商只是電商最后的高潮
在新零售的演變下,社群商業模式發展迅速。用戶因為好的內容被吸引,聚集成社群,社群發展壯大,促成更多交易,最終完成商業變現。其中,內容是媒體屬性,用作流量入口;社群是關系屬性,用來沉淀流量;商業是交易屬性,實現流量價值。而最近非常流行的網絡用語,種草、長草、拔草,就是典型的內容營銷三部曲。
過去,電商獨霸流量的格局逐步被搜索門戶、社交網絡、各路大V、內容電商、朋友圈、意見領袖等新興電商模式奪去了。一個百萬、千萬大V可以帶動一股流量滲透到商品銷售等商業領域;微信朋友圈銷售商品鋪天蓋地,分享有禮、分傭等,成交率很高,成交額也很大;而最近很火爆的內容電商、內容營銷,無非只是品牌方市場營銷的互聯網新名詞,以前叫品牌故事傳播 ,現在叫內容營銷。一篇文章看完后勾起你購買的欲望,文章結尾有相應的購買鏈接;玩著游戲、看著抖音短視頻就可以隨手隨心碎片化時間購物……每一個人都應該感受到去天貓、淘寶、京東、聚美優品等平臺的機會少了。
為什么這些流量會發生變化呢?其最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利益。通過從商業模式畫布九維度分析當今市場最紅火的移動社交類電商(如表所示),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當今最火的移動社交電商無不是靠人、靠利益將商業模式連接在一起。試想,在云集的云店平臺,如果不是直接找品牌商或制造商購買性價比高的商品,同時有大量的轉發推薦等傭金提成,云集平臺恐怕很難在社交電商中發展這么快,而拼多多則擁有一切快速裂變的基因,通過社交平臺實現了低價成交。
本質上,線上電商流量成本已經超出電商企業承受范圍,線上很多企業沒有辦法形成一個穩定的聚集用戶的流量入口。有數據統計,電商的人工成本占11%、天貓/京東扣點5.5%、推廣成本15%、快遞12%、售后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2%,再加上稅……可想而知,如果沒有50%以上的毛利率,現在的電商很難持續經營下去。
以時間為衡量單元,這種商業模式再向后推進2—3年,到處都是鋪天蓋地的價格促銷,當消費者對價格已經麻木時,不再單純以價取勝時,這些電商還能生存多久?試想,如果每個人都來分配一些利益,這個利益池子勢必會越變越小,而商家或廠商因利潤減少而減少投入,同時讓利給消者的紅利也會減少,消費者還會再買賬嗎?因此,這一切都是利益使然!而這一切,終歸有一天要回歸。
回歸本質,用心零售是王道
從“互聯網+” 到“新零售”,企業都應該回歸到兩個原點,這也是商業的本質。一是效率的提升。對企業來說,效率等于贏利,企業應盡可能做到效率最大化。二是給消費者創造獨有的價值和極致的體驗,這個體驗不單單是服務,還包括產品、情感、精神等等。
馬斯洛需求理論就是最好的解釋。他把每個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為需求的最高境界。傳統的電商其實就是價格戰。當更多的消費者越來越理性時,零售商業回歸商業本質就越來越快。只有得到消費者的尊重,同時消費者能與商家一起參與經營并得到價值實現時,這個商業模式就越發成功。
5年前,大街小巷的商戶通過二維碼掃碼就可以與消費者建立連接,掃碼時送送產品或者試用裝等,成本僅僅2元錢。而隨著時間推移,據線上部分商家反饋,現在掃碼吸粉已很難獲取一個穩定的會員,且成本還上升到50元—80元。之前很多基礎的連接及服務已無法吸引到顧客,只有通過更深層次實現不同層級的需求,用心去營銷,才能帶來更多轉化。如最近比較火熱的網紅,他們通過一場直播,自帶流量,利用KOL(關鍵意見領袖),很快就可以吸引到眾多的消費者,且直接將其流量進行變現。這些KOL、網紅明星其實為廠家、商戶做了背書,也更能為消費者博得一些利益。
商業的本質就是為顧客提供優質的商品和服務,流通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利益綁定,當消費者感知到原有模式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已遠遠不夠時,原有商業模式會失效,新的商業模式會重塑,下一個輪回就是回歸商業本質。用心去零售,并不一定要靠流通中的利益手段來維持。只要用心去理解消費場景,感知消費者,讓用戶參與體驗,與消費者溝通,做高性價比的產品,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必將會成功。所以,用心零售才是回歸商業的本質!
(作者單位:珀萊雅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