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昌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深化軸承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與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緊密結合起來,以“數字化制造、平臺化服務”為切入點,加快推動軸承產業數字化轉型,有關做法受到國家和省、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
2018年5月30日,國家工信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等單位領導與專家近百人專程到新昌進行調研論證,給予了高度評價。浙江省委、省政府相關領導也專門對新昌的做法作出批示肯定。
五種方式解五大難題
以“工程總承包”方式,破解中小企業沒能力實施智能化技改的難題。借鑒住建工程總承包“交鑰匙”方式,遴選行業基礎扎實、信息技術水平領先的本地省級工業信息工程公司陀曼智造作為總承包商,負責為中小微軸承企業量身定制數字化改造服務,包括提供技改路線、軟硬件開發、系統集成、運營維護等,使中小微制造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省心、省力、省錢,且工期與工程質量都有保證。陀曼智造公司結合行業發展實際,專門自主開發TM-e微智造系統,操作簡便、易學易會。同時,新昌縣建立專家驗收把關制度,加強對工程承包質量的監督,對未通過驗收項目不準投放生產,保證企業智能化技改質量。
以“小批量免費體驗”方式,破解中小企業對智能化技改顧慮多的難題。新昌縣政府、陀曼智造每年各出資500萬元,成立小批量免費體驗專項資金,按一定加工設備數量比例,為每家實施智能化技改的軸承企業免費安裝TM-e微智造系統,實時采集機床進料、刀具使用、產量計量、故障報警等設備數據,匯聚到云平臺進行整理、歸集和儲存,并利用數據庫基本算法等大數據技術,以電子看板、手機APP、企業管理報表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數據服務,幫助企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經過小規模免費體驗,許多企業消除了顧慮,主動要求對裝備與生產線進行改造。
以“分批推進”方式,破解中小企業技改投入大、影響訂單交付的難題。鎖定性價比最高的“數字化制造”環節,采用只裝TM-e微制造系統、暫不換機器設備的辦法,降低企業智能化技改投資成本,縮短投資回收周期。目前,已驗收的中小企業智能化技改平均投入只需23萬元,一年內就可收回投資。同時,分批次對生產設備實施技改,確保企業在改造過程中有相應的設備繼續正常生產,從而保障訂單交付、降低技改機會成本。
以“平臺化服務”方式,破解中小企業技改后續運營服務缺失的難題。全力打造軸承工業互聯網平臺,建立軸承制造大數據庫,開發涉及企業各項數據分析預測、故障預防、快速維護等健康服務,并建立健康管理與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管理體系。目前,105家軸承企業10320臺設備全部接入軸承工業互聯網平臺。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反向促進TM-e微智造系統不斷迭代創新。該系統已從1.0升級到2.0、3.0版本,不斷滿足軸承企業各項個性化服務需求,進一步提升企業數字化與精益制造水平。
以“企、政、供、智、金”緊密合作方式,破解中小企業技改推進力度不足的難題。堅持企業主體,把調動企業積極性創造性擺在首位。切實加強政府有為引導,開展軸承行業智能制造“百企提升”活動,強化政策和制度供給,為“企、政、供、智、金”多主體合作提供保障。堅持把培育品牌供應商(信息工程承包商與平臺服務商)放在突出位置,為其研發創新、工程承包示范創造良好條件。充分發揮省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在政策制定、關鍵技術創新、商業模式探索、平臺建設服務等方面的智力服務作用。注重發揮金融助推作用,創造“融資、融物、融服務”等服務新模式。
三大成效促“三個全覆蓋”
通過一年左右的努力,新昌縣以“數字化制造、平臺化服務”為特色的軸承產業數字化轉型取得積極成效。
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根據軸承工業互聯網平臺數據,105家軸承企業平均設備有效利用率提高20%,企業設備故障發現與處理速度提高120%以上,產品加工平均綜合成本下降12%,勞動用工成本下降近50%。
企業技改意愿明顯增強。截至當前,已有約150家軸承企業自愿參加且已基本完成改造,目前正分批進行應用培訓,到2019年3月將實現行業內符合改造條件的企業“全覆蓋”。同時,軸承業智能化改造也有力帶動其他行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信息工程公司康立科技正在為紡織行業企業實施改造,已建成達利絲綢、木蘭紡織等一批示范工廠。
產業數字化基礎進一步夯實。軸承制造數據庫和云平臺的建設,為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數字制造”的典范和樣板,探索了打通企業制造數據鏈、打通智能制造企業與平臺服務商之間數據流的成功經驗,為進一步深入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打下了基礎。
下一步,新昌縣將突出以產業數字化為抓手,全力深化軸承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重點推進“三個全覆蓋”:一是繼續做深做細軸承企業數字化改造,加快實現軸承企業“全覆蓋”;二是推動行業擴面,逐個行業推廣軸承產業數字化經驗,加快實現全縣主要行業“全覆蓋”;三是聯動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全省工業互聯網建設提升發展縣和“智造強縣”建設,努力打造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實現規上工業企業“聯網上云全覆蓋”,用數字經濟為制造業賦值賦能,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