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瀟文
【摘 要】隨著“西學東漸”之風,油畫開始成長在中國土壤上。對當今中國油畫的本體語言的再認識,是要在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中堅持并發展油畫本體語言,使后人創作出具有中國獨特氣質的油畫。
【關鍵詞】中國當代油畫;本體語言;語言內涵
中圖分類號:J22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7-0136-02
本人曾看到這樣一句話:“任何涉及主題或理性表達的東西都可以稱為‘語言。只是不同系統的‘語言有不同的構成方式,就像繪畫一樣。”在油畫創作過程中,油畫語言有別于文學藝術語言,它是在平面繪畫中塑造視覺形象與人們的視覺與內心產生感應,是材質與視覺語言的體現,如果一幅油畫作品缺乏創作者思維的活動,那么這幅油畫也就丟失了靈魂,所以我們要正確地再認識油畫的本體語言。
一、中國油畫本體語言的內涵
(一)從文化底蘊方面體現本體語言
油畫產生于歐洲,趨向于寫實性,從古代希臘或更早的時代開始,繪畫的作用就是用顏色真實而客觀地再現自然社會。而中國的藝術思想注重的是對自然、世俗的感悟及自身的修養,強調作品氣韻生動,更趨向于寫意。在林風眠先生的《東西藝術之前途》文章中說:“西方藝術以模仿自然為中心,結果趨于現實,東方藝術以描繪想象為主,結果往往是寫意。”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漫長過程。但是,油畫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是必經之路。
(二)從媒介材料方面體現本體語言
無論是東西方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繪畫始終還是要落到物質形態上,即筆、畫刀、顏料、畫布、畫底等媒介所形成的繪畫語言。油畫作為一個獨立、特殊的畫種,它的作畫媒介材料,都是影響一幅油畫出色與否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
東西方繪畫在材料上最大的區別就是油畫的媒介是采用的油,國畫的媒介是水。任何畫種都可以畫出層層罩染、純凈、透明的效果,但較之顏料的相互調和性水性材料卻沒有油畫材料那么好、那么齊全。油性材料比較于水性材料而言,水性材料的附著力不及油性材料比較輕易脫落,顏色調和時容易出現臟、灰的現象,干燥速度快,干后的褪色較大,作品在保存上需要陰涼干燥的環境,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也會有所變化等諸多問題。馬克斯·多奈爾認為:“材料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則,這也就是油畫有別于其他畫種的主要原因。從畫家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哪個油畫家,如想你想使用正確和最有效的材料,你就必須了解和遵循這些技法規則。只有完全掌握材料,畫家才能為奠定個人風格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保證其作品的永久性。”
(三)從觀念技法方面體現本體語言
由于油畫語言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畫家的筆下,顏料的滴落流動所形成的色塊和凹凸的肌理感,或偶爾產生的虛幻的景象,色澤豐富及渾厚的感覺,用精深的素描功底和色彩渲染的偶然性加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微妙而整體的顏色混合,虛虛實實和豐富多彩的肌理效果,油色交融的暢快給人一種美的體驗。
油畫藝術的“生命力”蘊含在“原創性”和“人文情感”當中。要認真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把我們對生命的思考、對事物的認識與物象結合,將之溶于畫家之情感,于揮灑之間,變幻萬千。在現當代,中國油畫藝術充斥著當代藝術觀念,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出現了多種多樣富有東方文化意味的藝術作品。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觀念技法是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一種新的藝術思潮,我們既要看到它給中國油畫藝術所帶來的突飛猛進的藝術潮流,也要看到它的存在的問題及根本意義。它應該不在于怎樣去瓦解、顛覆“傳統”,而應像開啟潘多拉的魔盒一樣,激發藝術家能夠重新去審視、思考中國油畫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在欣賞和思考中國油畫的過程中,所站的視角不再那么片面。
二、當代中國油畫語言多元化發展探析
(一)廣吸博彩從中國畫中吸取營養
我們經常聽說的是: 水油不相融,其實油與水其實是可以相聯系的。中國國畫是以水作為媒介,借助水來控制墨色及顏色的濃淡、干濕、暈化的視覺效果。油畫借鑒水性材料繪畫語言其意義在于學習水性繪畫材料可以表現的輕薄、透氣、意韻的效果。王肇民先生就善于把透明流動的色彩與純色和厚重的色彩結合,將油畫渾厚的色彩美與國畫書寫的筆法美綜合水彩畫的透明、流暢,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國畫在色彩上強調主觀性,主要是為主觀精神的表現所服務,不為表現物象的造型、色彩、構圖等所束縛。油畫與中國傳統繪畫的結合,不同的在于他們的繪畫語言,就是“造型觀”“色彩觀”“意境觀”。正如吳冠中先生在作品中所追求的中西方繪畫藝術語言的不同觀念的融合,將中國畫的意蘊和西方現代表現手法相融合,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繪畫語言的視覺效果。中國油畫對中國畫的學習借鑒,不只是停留在一些筆墨趣味上,應該在這種借鑒過程中吸取“營養”呈現于油畫的獨立體現,把握好這一點,那么油畫的內涵、空間將發生質的變化。
(二)綜合材料與特殊技法的運用與創新
從某種意義上說,使用和加工材料就是藝術家繪畫的過程,就像實驗室做實驗一樣。藝術家對材料的使用加工進行實驗調整,再進行實驗,這一過程就超越了藝術本身,最終,材料是藝術家表達及表現的媒介,成為藝術家的精神標志和符號。近些年,隨著油畫藝術多元發展的趨勢,綜合材料廣泛被運用。藝術家直接大膽將這些非繪畫材料(如沙子、布、泥土、報紙等工業現成品)的混合運用在畫面中,這些新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新的藝術思潮,使油畫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綜合材料的介入使得油畫的表現力得到了拓展,對應也出現了多種表現技法,如:拼貼法、刀刮法、拓印法、厚堆法等等。在油畫創作中,將技法語言探究與材料的運用、肌理的組合、筆法色塊的表現等等相結合,不僅能提高繪畫品質,還能構成畫面各式各樣的表現風格。
三、正視油畫藝術語言的多元化與其本體語言的關系
當代油畫的新格局已經形成,創作可謂異彩紛呈。在發展油畫的進程中會面臨許多挫折和挑戰,油畫本體語言“變異”的現象也有目共睹。其中大量水彩畫、國畫、版畫及綜合材料運用的油畫出現在現當代藝術中,油畫與其他畫種間界限模糊,人們就產生質疑:油畫的這種多元化是否背離了其本體語言?對此我們要積極面對,在油畫的發展中本體語言是其發展道路上的鋪路石,兼容并蓄才有發揮的空間。
如何使油畫本體語言的根基在藝術語言形式多元化的時代浪潮中不動搖,并與時代同步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中國藝術家在尋找油畫語言發展的道路中,將東方文化相結合或利用材料來表現東方精神等等的繪畫語言表現形式不斷地在擴展,我們既要突破原來固定舊有的模式又要保持油畫的“本體語言”,這樣才能保持油畫的獨特藝術面貌。油本體語言再認識的意義就在于對固有的片面的模仿、做效果而對藝術創作過程沒有深刻思考的這一方式拋棄,要充分了解油畫材料的性質從而利用油畫材料的獨特性將油畫的表現語言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中西文化無論是材料、語言還是觀念上相互融合互相借鑒的同時,若是忽視了油畫自身的獨特屬性,那么油畫也將失去本身的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當代油畫在多元的土壤中成長和發展,其表現語言在時代的發展中越來越豐富,而油畫本體語言是油畫發展的一切的基礎。當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野去審視中國油畫的表現語言,其題材、表現內容、表現形式和畫家的創作意識等油畫語言的發展中,應該要對本體語言進行保留與繼承,因為一個畫種獨立存在的標志在于其藝術語言的本質特點的存在,這它是區別于別的畫種的依據,若是油畫喪失了其獨具的語言特點的審美價值,也就失去了其獨立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茜.淺談西方油畫材料的發展[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
[2]蔣躍.中國當代水彩畫研究東西方繪畫的交匯[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3]馬克斯·多奈爾,歐洲繪畫大師技法和材料[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白潤祥.綜合材料的藝術特征初探[J]美術大觀,2016第8期.
[5]張志剛.當代語境下中國油畫藝術的審美探究[J]牡丹,2017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