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閱
摘 要 招投標是全球公認有效的采購方式。它的成功,得益于規則的科學合理,從而滿足了買賣雙方的需求。本文從招投標的運作機制入手,認為招投標的本質是信息的傳播。
關鍵詞 招投標 信息 本質
中圖分類號:F284文獻標識碼:A
1招投標的歷史與發展
招投標起源于英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內到了推廣和應用,被公認為行之有效的采購方式。
國內,改革開放后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招投標開始實施并逐步推廣應用。1984年,國務院頒布暫行規定,提出變行政分配為招投標。1999年,國家頒布《招投標法》,招投標進入法制時代,更確定了其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過程電子化成為了招投標的最新發展趨勢。
2招投標外在形式與運行機制
在招投標的概念中,往往將招投標定義為一種采購方式。換言之,招投標是促成交易的一套流程和規則,是為買方和賣方服務的。本質往往隱藏在形式之下,為了探究本質,先從招投標的具體流程說起。這里,將招投標根據買方和賣方的角度,拆分為招標和投標。大體的過程如下:
招標:發布招標公告→發放招標書→開標評標→簽訂合同。
投標:獲取招標公告→編制投標書→投標→開標評標 →(若中標)簽訂合同
招投標的大致流程并不復雜,這樣的流程為何能成為世界通行的采購方式,筆者認為是因為招投標能很好地滿足買賣雙方的需求。
在交易中,買方的需求是非常明顯的,就是滿意的價格和滿意的產品;賣方的需求也可以抽象地描述為公平的交易機會和滿意的價格。
將買賣雙方的需求再行歸納,可濃縮為三個方面:(1)買賣雙方都滿意的價格;(2)買方滿意的產品;(3)賣方需要的公平交易機會。
2.1滿意的價格
分析前,需要定義何為“滿意的價格”。在管理學理論中,往往不提“最優”而推崇“滿意即可”,但如何實現“滿意”,并沒有給出答案。而經濟學理論中,交易價格(市場價格)的確定,以供需曲線處在均衡狀態下確定,均衡狀態可以理解為競爭中實現的買賣雙方相持不下,只能接受(滿意)的價格。借鑒經濟學對交易價格的度量思路,現實中的滿意價格,筆者認為就是公平合理的競爭下形成的市場價格。所以,充分的競爭是形成滿意價格的孵化條件。
招投標只要能帶來買賣雙方的充分競爭就能得到讓交易雙方都滿意的成交價。招投標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就在于招標公告這種形式。招標法規定,公開招標的項目必須在固定的媒體上公開發布,招標文件中要明確載明對投標方的要求,符合要求的就可以參與交易機會的競爭中來。如此,賣家們便能高效地獲知各種自己能參與的交易機會。最終的結果就是,賣家有公平的交易機會,導致充分競爭,最終形成競爭下的市場價格,這個價格是買賣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滿意價格。那么招標公告的實質是什么,很顯然就是采購信息的傳播,于是筆者認為招標的本質之一是信息的傳播,關于采購需求的信息的傳播。
2.2滿意的產品
價格滿意了之后,產品是否滿意成為了買方關注的第二個焦點,特別是對于定制化的產品,比如建筑行業。招投標如何確保產品也滿意?靠的是招標書中對產品的詳細描述。賣方一旦參與投標,也就意味著有能力交付招標人要求的產品,否則視為違約將招致較大的損失。
招標書中對產品的詳細定義,也可理解為是信息的傳播。設想如果沒有這種信息溝通渠道,賣方不知道買方的需求,買方也無從表達自己的訴求,產品的制作完全靠生產者的一廂情愿,這將會多么得低效。而以招投標的方式為契機,通過招標書這種載體,非常明確詳細地傳遞給了產品出售方關于產品的種種界定,這將采購的精確性提高了一個層次,這是買賣雙方信息通暢后的成果。
2.3公平的交易機會
招標法中對項目符合條件必須公開招標的規定,以及招標公告發布媒體的確定,都能讓符合要求的賣方有機會參與交易中去。
3招投標的實質思考
如上所述,招投標之所以可以解決買賣雙方的問題,主要在于解決了價格、產品、交易機會問題。如果將問題再行抽象和歸納,實際上好的價格和產品的背后是競爭,競爭形成的背后是參與競爭的機會,機會的背后就是信息的通暢。就此可以推論,招投標的實質是:信息,關于買賣信息的雙向傳遞。用信息的通達,帶來競爭的充分和公平,而競爭就可以實現買賣雙方彼此的需要,解決了效率、公平、腐敗等問題。當然,不得不說的是,這需要一個有法可依、有法必行的法治大環境,這點不是本文的論證主題,在此不在展開贅述。
既然招投標的實質是信息,那么關于信息的技術和討論都可用于招投標中,比如借助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招投標工作的不斷得優化和改進。目前大力提倡的全過程電子化招投標,便是這一過程的實踐應用。電子化處理下的信息,除了更為快捷之外,還可以更好地保證公平公正和公開。但事務都有兩面性,信息電子化或者互聯網化后,其安全性和保密性又遭到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對于投標文件來說,保密性至關重要,電子化招標如果處理好投標文件的保密問題,是真正實現全過程電子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