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進入三年級,借助工具書成為學生預習時理解文中生字詞意思的主要途徑之一。課堂上如果能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關注詞語在語境中的意思,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參與,將會讓詞語教學變得更有思維含量,更能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接下來,以我個人的教學實踐來進行闡述。
一、促進詞語在語境中深度理解
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語境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根據重點詞語更好地理解文章。
案例一:《秋天的雨》教學“五彩繽紛”一詞
教學片段一
1.這么多的美麗的顏色都聚在了一起,你們想到了哪個詞?(五顏六色、五彩斑斕、五光十色)
2.這些詞都是表示顏色又多又漂亮的,與課文中的“五彩繽紛”一詞,你們覺得有什么不一樣呢?
3.你們看,“繽紛”兩個字是什么偏旁?與什么有關?“繽紛”在古代是特指旗幟上的飄帶,風一吹旗幟上的飄帶就會隨之游動飄舞,所以“繽紛”這個詞語就具有了一種“動態美”。我準備了一把彩色紙屑在手心里,這么多顏色的紙屑,用一個詞語來說就是——五顏六色。我手掌向上揚起,彩色閃亮的紙屑紛紛飄落。這樣的情景用一個詞來說就叫——五彩繽紛。
4.請大家再閱讀課文,看看這些色彩鮮明的植物在怎樣動。(“扇”“飄”“你擠我碰”“頻頻點頭”)
5.這么多會動的顏色可真美,再讀讀這個詞語,感受它的動態美。
片段一教學理解“五彩繽紛”呈現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聯系意思相近的四字詞語,初步感知;第二層次:設置疑點,教師適當補充難點,給出定義;第三層次:把詞語放入課文情境中,再次體驗領悟。
二、促進詞語在情感體驗中深度理解
詞語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喚醒學生的相似情感體驗,不但有助于學生發現詞語的意思,還能促進學生對詞語的深入理解。
案例二:《會走路的樹》教學“天天”
教學片段二
1.你覺得這棵樹會在什么時候來陪小鳥?(早上、傍晚、春天、晴天……)你是從這段話中的哪個詞語猜想出來的?(天天)
2.正是這樣的“天天”,給了我們美好的想象,帶給我們美好的畫面。(舒緩的背景音樂響起,屏幕上依次出現鳥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種背景中站在樹枝上的畫面)
3.大家看,當太陽露出笑臉的時候,這棵樹陪著小鳥去看——
當月亮掛上樹梢的時候;森林里雪都融化了的時候;葉子在秋風中飄落的時候;迎著風,迎著雨;走過春,走過夏——讓學生朗讀:“從這以后,這棵樹天天來陪小鳥。”
4.孩子們,由這兩個“天天”,你體會到了什么?(友誼深厚,形影不離)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體會它們形影不離的感情。
片段二用導語的方法,給學生不同的語境,啟發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語言,展開想象,與故事中的人物融為一體。對“天天”一詞不再是字面上意思的理解,對詞語背后擁有的“溫度”有了感知,學生的心在一遍遍朗讀中變得柔軟。教學仍然沒有就此停下,而是往詞語理解的深處繼續前行。這時對“天天”背后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才會水到渠成地說出來。對于詞語的理解,才完全透徹,既明白“意”,也知道“象”,還懂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