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娜
我曾有幸聽過于永正、賈志敏、王崧舟等名師的課,他們的課堂語言如涓涓流水,于波瀾不驚之處見功底。我想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所在吧。教師的語言提升與修煉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實踐:
一、課堂語言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師有時像是一個演員,只有入戲了,才能使觀眾被吸引。同樣,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才能感染學生。這種真情實感除了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加以體現外,更主要的途徑當然還是語言的魅力。通過滿面春風的語態、濃郁深情的話語、飽含激情的語氣來引發學生的情感,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為之所感,為之所動,從而轉化為良好的學習動機,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師要用真情的語言打動學生,用真情的語言激勵學生,用真情的語言影響學生,達到師生和諧交融。教師的教學要有情,評價要有情,指導要有情,這樣,授課內容與講課激情和諧統一,才能形成一個和諧的課堂。
二、課堂語言要精練
王崧舟老師在執教《普羅米修斯》一課時,僅用了“這不是講述人的故事,也不是物的故事,是講述神的故事”一句話揭示神話故事的體裁特點,就理清了文章的主旨,啟發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本課講的是哪些神的故事。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頻繁地使用“為什么”“怎么”之類提問,學生根本來不及思考;又過多地使用“對不對”“是不是”等選擇性問句,因為太容易,學生根本不用思考。這樣做,既占用了課堂的寶貴時間,又沒有落實教學任務。
教師應修煉自己的語言,用最簡潔的語言闡述最深刻的道理,這簡單卻不失高效的教學語言是我們的課堂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
三、課堂語言要有激勵性
教師的語言應該像催化劑一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深入學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中,從而促其學生深入思考,這樣的語言對學生才有吸引力,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適時恰當地運用激勵性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激勵形式要多樣,激勵的藝術表現在每時每刻的舉手投足間,一次頷首、一個微笑、拍拍肩膀、一聲“不錯”等都能給人以激勵。激勵更要善意真誠。表揚來不得半點虛假,恰當中肯的表揚,在學生心中會掀起巨大波瀾。教師充滿激勵的評價語言能讓學生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四、課堂語言要有詩意
于漪老師說:“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加強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給學生以熏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理解語言,提高使用語言的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錘煉教學用語,努力開掘語言的魅力,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更加精彩,學生才會更加出色!
特級教師孫建鋒老師在教學《做一片美的葉子》時,是這樣引入的: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畫畫嗎?
生:喜歡!
師:那好?,F在我想請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畫一片美的葉子!可以上黑板來畫,也可以在下面畫。愿意到黑板上來畫的同學請自己上來!(幾個學生興趣盎然地走上講臺作畫)
師:(極富詩意地為學生作畫配獨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地“舞蹈”,一個個“舞蹈造型”、一一片片葉子布滿黑板,這僅僅是一片片葉子在展現嗎?不,這是一扇扇心在打開,這是一顆顆心靈在舒展,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葉子都很美,讓我們“做一片美的葉子”吧?。ò鍟n題:做一片美的葉子)
老師為學生作畫配上富有詩意的獨白,既是對學生的贊揚與鼓勵,也讓學生沐浴在詩一樣的語言里,為學習詩一樣的課文渲染出了詩情畫意的氣氛,從而為整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調,這不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的韻致嗎?
優秀的教學語言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優秀教師的語言是傳遞知識更是傳達思想與理念;課堂教學語言是否準確、生動,是否有藝術感染力,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每篇課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歡樂,或悲傷;或熱愛,或憎惡……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有時像戰鼓催征,雄兵開拔;有時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有時像江河奔流,一瀉千里。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語文修養,讓生動優美的教學語言,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彰顯語言的魅力,上出情濃、語濃、味濃的高效課堂。我想,這也是課堂的真正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