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升
《語文課程標準》建議:“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做好評價工作呢?
一、讓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十個手指有長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運用自己細微的觀察力去挖掘,不能“雞蛋里挑骨頭”。評價標準要關注個體差異,實行差異性評價,允許“多次評價,先后達標”。評價標準要根據多元智慧理論,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個人發展的不均衡性,使評價體現學生發展的獨特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優勢,在不同的方面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并通過優勢智慧的發展帶動其他智慧的發展。
平時,評價學生的作業時,我也很注意每個同學的每一個小小進步,有些學生字寫得不算很漂亮,但認真的勁頭是能透出紙面的,我會在學生的作業本上畫個笑臉或者貼一個小貼紙,讓他們再貼到進步表上去。如果是學困生的一個小進步,我還高興地拿到班上表揚一番。對于找到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評價,我覺得比“挖金礦”來得容易,也比挖到金子來得開心,因為我挖到的是一顆顆“鉆石”。
二、評價過程要與教學過程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里指出:“評價目標要與教學目標達成一致,評價活動要與教學過程結合,評價之后要根據評價結果提出可操作和檢查的教學改進計劃,針對學生學習中的不足提出學習任務和要求,并注意發揮學生的優勢,以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我在教學《七律·長征》一課中,學生讀到“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一句時,還未完全讀出紅軍那種勇往直前的感覺,我引導說:“從你的朗讀中,老師感覺到你這位小紅軍非常努力,你已經攀上半山腰了。你能堅持下去嗎?”“恭喜你,山頂就在你前面,再努力試試!”學生在我的鼓勵下,顯得信心十足。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氣,繼而激情澎湃地又將這個句子讀了一遍。“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好兒子!你回頭看看,烏蒙山已在你身后了!”說這話時,我還豎起大拇指為他祝賀,而全班同學也不約而同地報以掌聲,他在眾人的肯定中開心地笑了。
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結合起來,能使本來難于解決的教學難點在不知不覺中得以突破,學生同時也在此過程中享受到被肯定的樂趣,激發了學習潛能,實現教學相長。
三、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互動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自我建構過程,評價必須適應和促進這種學習模式的形成。學生需要利用評價來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不足,監控自己的發展,并在這個過程中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自我認識的能力。評價要以自我評價為主,使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要加強教師、學生之間的多向交往、互動,加強合作、溝通、協商、交流。
(一)自評與小組評議相結合。以修改作文為例,學生對自己所寫的內容是最清楚的,而同伴的閱讀也提供了客觀的依據。小組評議可以有效避免學生自評中的不實現象和學生互評中的“互惠”現象。先學生自評后,再由小組評議,有利于學生認識自己和小組內的互相學習和合作。老師也可以從中得到反饋的信息。
(二)小組評議與班級評議相結合。平時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我都讓學生編新的對話以鞏固新知和綜合運用學過的語言知識。為了不令教學模式單一,使課堂教學更有趣味性,我嘗試這樣做:1.我會讓學生在聽完對話后即場提問,看誰提的問題最好。2.有時中間不提問,同學們說完后,四人小組內評一評,然后選取出他們認為最好的兩個,把老師發的兩個小紅花貼給該對話的小代表胸前,并評一評他們的對話好在哪里。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次成功的評價好比一場及時的春雨,滋潤學生的心靈,能喚醒學生內心潛在的學習激情,使教與學事半功倍。但也應該避免一味地表揚學生,使學生在表揚中迷失了自我。評價工作要有藝術地進行,幫助學生正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