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串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因此,語文教學同時肩負著美育的使命。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他們對于美好的事物樂于接受,而且更加主動,所以我們要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語文學科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其優勢在于一篇篇或文質兼美,或寓情于景的文章,這些都是進行美育的絕好憑借。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努力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美,利用教材中生動的人物形象、優美的語言、動聽的旋律、精美的圖像、鮮明的色彩等一切美好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一、創設情景激發美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年齡采用不同的方式,創設恰當的情景,激活學生的審美情趣。
如在導入《廬山的云霧》一文時,我先問學生:“同學們,你能說說你心中的云霧是什么景象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廬山云霧的圖片,想不想先睹為快?”這樣直入式的導語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紛紛將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在輕松優美的音樂《啊,故鄉》中,屏幕上緩緩出現了這樣幾組畫面:千姿百態的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的廬山云霧……在畫面展示過程中,配上教師簡潔生動的圖片講解,學生很快被美妙景色陶醉,進入了課文教學的情境之中,初步領略到廬山的云霧美,把學習文本內容與自身需要、感受緊密地結合起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感受美、發現美,提高了審美素養。
二、在誦讀中體驗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如季羨林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展現了一個相當廣闊的世界:德國的風土人情、作者的求學經歷,以及作者獨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結合文本,我設計了教學課件,里面插播了關于德國的風土人情尤其是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的教學視頻,課堂上,學生抓住重點句子“……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進行閱讀體會,但是感受比較空洞,此時播放教學視頻,德國那整齊的街道,家家戶戶窗臺外擺放有序的花盆,五顏六色的花朵……這獨特的異域風情在學生心中留下了直觀印象,激發了學生對美的向往。此時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自然而成,學生走進文本,就仿佛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一個花的世界,一個美的世界,一個充滿溫情的世界。
三、在感受中體驗美
同樣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本,它不僅是讓學生借助課文內容去體驗美,更是創造了一個意蘊深遠、耐人尋味的世界:季羨林先生從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中,領悟到一種至高無上的人生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我們可以抓住課文中“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句話來幫助學生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含義及意境。“我為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為大眾著想,為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助人為樂,我為人人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統美德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我為人人”。助人是無私的,它使你的心靈得到凈化,使你的精神升華,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這么做,必然會換來“人人為我”的環境。只有“我為人人”盡到責任和義務,才能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愿望。在課后拓展中,我圍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舉出身邊的實例:學生輪流值日打掃教室衛生,每人帶課外書到班上組建班級圖書角等等,都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于是這種優秀品德自然根植于學生心中,學生受到了樂于奉獻的靈魂美、奉獻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自然流露的一舉一動,教學環節的每一步,課堂評價的每一句……都可以散發出“美”的訊息,使學語文變成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活動,陶冶他們愛美的情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