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召龍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出發點。由此可見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健康不但是指沒有疾病,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態。體育與健康相結合是順應世界教育革新的趨勢,也是貫徹和落實國務院提出的學校體育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指在體育教育原有的學科體系中融入現代健康教育的內涵,使學生體格和人格相統一,推動身體、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諧發展,推動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一、家庭要樹立科學的健康觀
家庭的科學健康觀是指學生在學校范圍外,接受家長的體育與健康教育;在家或戶外,單獨或同家人共同進行體育鍛煉和健康知識學習的形式。體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家庭中的體育是終身體育的起點和歸宿,是學校體育的擴展和延續,可以促進其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并有助于促進其社會化過程。所以家庭體育健康教育有著強大的潛力。家庭教育對增強青少年體質起關鍵作用,“家庭成員特有的親和力是體育活動最好的宣傳”。為了能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我們把有體育特長的家長請來作為學生在家庭和社區進行活動的指導員或教練,讓家長與學生共同進行體育鍛煉。 長期以來,不少家長對子女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再加上社會在用人機制方面存在“唯學歷”傾向,使得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嚴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由于缺少鍛煉,很多學生嬌氣十足,不僅動手能力、自理能力較差,還普遍存在依賴性強、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缺少恒心和毅力等問題。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在廣大家長和全社會中倡導健康第一的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注重從小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飲食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參加體育鍛煉。
二、學校要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
調查分析可知,造成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學校體育設施不足,學生無處可運動,只有少數學生選擇或愿意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在國外,學生的活動范圍很廣,活動場合很多。而國內體育活動開展的一個很大障礙便是場地不足。所以,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區中,學生對健康和體育活動的選擇、是否堅持參與活動和形成鍛煉習慣都與學生的歸屬感有關。一旦學校給學生提供的是一個關心和支持的環境,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就會提升,并樂于投身于學校和社區的生活之中。學校的體育課寓教育、健身、娛樂于一體,學生在體育課教學、參加觀看體育比賽中,在鍛煉身體,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僅陶冶了情操,調節了身心,還獲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產生輕松愉快的感受,他們在參與體育中獲得的這種情感體驗有利于文化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和發展。
三、完善管理體制,激活社區體育功能
現在很多社區的體育場地設施狀況一般,有時過于擁擠,臟了也無人打掃,體育場地使用率不高。還有部分場館消費太高,普通居民難以接受,存在設施越高級,條件越優越,使用率越低的問題。此外,有些系統所屬場地設施多數只為本系統服務,封閉管理,服務對象單一,使用率低,這也是一種體育場地的浪費。因此,還需政府將社區體育資源充分利用。社區的體育場館開放后,也推動了社會上部分營利的場館限時向學生開放,今后在完善相關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進行推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社區和社區之間也可以定期開展幾場體育比賽,如籃球、乒乓球、足球等,激發青少年的健身熱情,舉行社區少年健康知識問答、專家講座等,努力營造全社會重視青少年體育的輿論環境,加大對群眾性學生體育活動的宣傳,形成青少年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良好風氣和全社會珍視健康、重視體育的濃厚氣氛。
總之,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家庭、學校、社區齊心協力,是抓好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是目前體育與健康發展的特征、趨勢和改革的新動向,是知識經濟對體育發展的新要求,更是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