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荷花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插圖在整篇文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材中那些生動形象的插圖,給原本單一的文字性描述添加了多元化的色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插圖可以吸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每篇文章都有精華內容,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吸收這些內容,需要讓學生對此產生興趣。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其心理特點,從具體形象入手,以插圖輔助教學的形式快速有效地引起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注意力,提升小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探索欲。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使用啟發引導式的教學形式外,還要學會利用插圖進行輔助教學。例如《坐井觀天》這篇文章,通過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以及插圖,就把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講述清楚了,這對小學生來說是容易接受和吸收的。通過這段生動的對話,可以讓小學生了解到:在遇到任何問題和事物時,一定要考慮全面,不能一葉障目,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像青蛙一樣犯了錯誤還意識不到,反而自以為是。遇事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當與對方有不同觀點時,要虛心接受并學習。小學生本身就喜歡圖畫,將圖畫融合在教材中進行講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二、插圖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更多是在視覺和感知方面進行的,良好的觀察能力是正確認識事物和科學創新的智力基礎。由于小學生年齡和智力發展的有限性,對部分文字描述的內容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插圖教學方法科學地拓展了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令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中得以完成。例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其實是由兩個主體部分組成的,一個是小蝌蚪的主動尋找,另一個是小蝌蚪的變化。小蝌蚪在鯉魚和烏龜的幫助下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小蝌蚪自身也經歷了四次明顯的身體變化,最后才變成了青蛙。這篇文章不僅說明了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是如何變化的,還記錄了各個時段的體型特征,幫助小學生認識了小蝌蚪在不同階段是什么樣的體型,還蘊含了要從小學會獨立生活,遇到問題主動尋求答案的道理。
三、插圖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組成部分。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從具體事物慢慢過渡到抽象事物的。總體來說,小學生的思維主要偏向具體性。圖像本身就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力,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循序漸進地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烏鴉喝水》這篇文章中,教師引導小學生先觀察書上的三幅插圖,這三幅圖描述的是在遇到問題時應該不慌不忙,要沉著冷靜,這是尋找解決方案的一個過程。緊接著讓學生把三幅圖連起來,他們的頭腦中就會有“烏鴉喝水”的全過程,也就明白了為什么要往瓶子里面放石頭,放石頭之后會有什么樣的效果。通過插圖的展示,大家能清晰地看到瓶子中的水上升了,烏鴉很容易就喝到了水。教師讓小學生對照著插圖思考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這樣小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會比較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也會讓令他們對課文的印象更深刻,還可以通過自己組織的語言表達出來。告訴小學生一個道理很簡單,但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發現其中的奧秘,并會靈活運用才是最重要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插圖不僅能夠形象生動地描述一個場景,簡單直觀地描述一個道理,增加文章內容的趣味性,還能給小學生帶來啟迪。一幅漂亮的插圖能深深地吸引小學生去了解這個故事,一幅充滿哲理的插圖能讓小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小學生處于好奇心較強的年齡,該階段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最好時期,教師把握好這個階段,讓學生從教科書中學習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插圖,讓插圖在教學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