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 要 隨著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網絡時代新形勢。本文從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旨在探究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方法,為后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發展提供研究參考。
關鍵詞 新媒體技術 大學生思政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36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New Media Technology
ZHOU Yan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 Technology, Yixing, Jiangsu 214206)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a new situation in the network er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exploring way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providing research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new media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ffectiveness
1 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1.1 新媒體技術使大學生思政教育學習自主性增強
在互聯網還未普及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偏重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鮮有豐富的教學資源與靈活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傳統的思政教育形式比較單一,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課堂參與度低,學習主動性不強。隨著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互聯網已深入大學校園,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網絡上呈現出多種形式的教學平臺與學習資源,使得學生能夠自主找尋所需資料,并選擇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下進行學習,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促進了思政教育教學。大學生樂于接受新生事物,信息化技術的多樣性和快捷性,提高了大學生對國內外經濟社會人文生活的關注度,促使他們主動去學習去了解,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促進了自發思考與道德內化,有利于增強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得到提升。與此同時,新媒體具有一定的互動溝通效果,可以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討論發言,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網上回復和評論,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建立起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網絡與課堂之間的互動研討教學模式,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他們有自主發表言論的空間與機會,思政課堂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價值引領的研討式“群言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2 新媒體有效促進調高思想政治教師教學效率
在“互聯網+”環境下,網絡信息資源日漸豐富,資源共享可以幫助思政課教師更加快速、更加全面地了解當前國內外時事,捕捉與思政教育相關的信息,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和校園網等媒介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并付諸實施,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其次,新媒體盛行以前,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加上一些社會實踐或者一些思想教育活動作為教學輔助,教學方式和傳播路徑較為單一。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微課、慕課等教學手段應運而生,豐富了思政教育內容,優化了思想教育形式,學生們能夠通過網絡進行遠程學習,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思政教師的教學效果。此外,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可以和思政課教師平等地參與網絡聯系,平等地進行討論交流,這為學生互動學習和教師教育教學提供了更為廣泛更為寬松的平臺,拓寬了師生溝通渠道,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信任度,從而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1]
1.3 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方式得到多元化全面發展
大部分學生認為,以往的思政課側重于講授國家政治、法律、社會發展等理論知識,內容比較枯燥,吸引力不大,基本上是老師一味講,學生打瞌睡,教學實效大打折扣。隨著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普及,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加充盈豐富,社會熱點、時事新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而通過引導,讓學生理性分析和主動思考,使教學內容突破課本的理論局限,深化了學生的學習感知。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發展進一步豐富了教育方式,思政課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通過微視頻、QQ、微電影、課件等媒介進行教學,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交互作用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元化,學習內容更加全面化,有利于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從而提高教育教學實效。
2 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2.1 新媒體使大學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質出現危機
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依賴網絡、依賴手機,“手機控”隨處可見,甚至有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電視、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多媒體技術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對其產生的負面狀態不容忽視。網絡傳播內容和形式具有虛擬性和隨意性特點,網上資源的內容真實性難以保證,一些落后的思想文化或負面信息頻頻出現,假如學生辨別不清,就會產生負面效應,影響心理健康甚至是價值取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帶來消極影響。此外,網絡系統復雜,規范化管理技術難度大,部分消極內容游離于網絡,隨意性發表個人看法,“人肉”搜索,網絡攻擊、色情反動信息等等,使學生思想受到各種意識形態沖擊,對正義美好產生認知偏差,進而產生一定的道德品質危機。
2.2 新媒體使得思政教育教師主體地位被削弱
教師是思政教育的教學主體,如今,網絡媒體成為社會發展的新浪潮,我們正步入一個信息傳播迅捷、資源開放共享的“微”時代,而教師的主體地位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新媒體傳播技術,比如微信、微博、QQ、直播、短視頻、微電影等等,這些新型傳播方式對學生群體有極強的吸引力,“低頭族”成為課堂內外的普遍現象,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甚至有些學生將網絡內容與老師傳授的知識進行課堂對質,直接影響了教師的主體權威。這些網絡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對學生學習觀、教師教學觀影響很大,讓原本思政教育話語權在握的教師地位明顯弱化,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有效運行。[2]
2.3 新媒體開放性使思政教育環境復雜化
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傳統背景下,高校通過課堂、社會活動等方式開展教育教學,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可以進行有效把控。然而,在新媒體日益盛行的今天,網絡自身具有的開放性特點,沖擊著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推動了思政教育手段的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互聯網信息的內容發布和傳播更加自由,一些不健康不規范的信息隨之出現,甚至違反道德底線和社會公德的負面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媒介頻頻轉發,思政教育生態環境發生很大變化,網絡環境的復雜化,對涉世不深的大學生來說,必定會帶來思想上的沖擊,需要大學生自身以及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清朗的網絡和學習教育空間。
3 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策略
3.1 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應該將先進的新媒體技術有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第一,加強思政教育網站建設,網站要集知識、思想、文化和服務于一體,加強新媒體技術正能量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校園網絡文化。與此同時,不斷更新網站信息,將最前沿的新聞實事和校園動態展現到網站中,進一步提高師生關注度。第二,加強網絡平臺監管力度,密切關注網上學習溝通平臺,對微信、微博、QQ群以及BBS論壇等交流平臺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清理負面評論,引導正確的價值導向,營造健康的網絡空間,使得校園網絡安全得到很好的保障。第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微信、遠程視頻教學等形式進行思政教育的價值觀宣導,鼓勵引導學生加強自主學習,密切與同學、與老師的溝通交流,增強辨別是非能力,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3.2 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思政教師綜合水平
思政課教師是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主體,更是當代大學生積極健康成長的領航人。[3]因此,高校必須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著實提升思政教師的政治理論素質與教學實踐水平。首先,思政課教師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時刻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高技能的大學生不斷努力,切實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其次,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教學水平,關注社會、關注時事、豐富思想、提高站位,積極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增強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案例教學的探索與創新,以寬廣的知識視野把道理講明白、請清楚,為學生思政教育傳遞正能量。此外,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平臺助力課堂教學,不斷探索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聯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自覺抵制不健康的網絡信息,促進學生精神成人。
3.3 科學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大學生媒介素質
學生作為思政教育學習的主體,其綜合素質直接影響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在新媒體復雜環境下,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辨別能力、評估能力等綜合媒介素質。一方面,高校要重視對學生媒介素質的培養,將其列入教學課程,充分將理論和實踐運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知識講座、校內外培訓和新媒體學習沙龍等主題活動進行教育宣導。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校園新媒體的管控力度,充分利用校園文化進行正能量傳播,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校園媒體實踐中,成為傳播正能量的主體。同時,加強學生道德和法律意識的培養,使得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能夠成為新媒體技術的正確使用者和實踐者,促進媒介素質與實踐能力的雙提升。
4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曾指出,做好高校學生思政工作,“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在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背景下,高校要適應新形勢要求,尊重教學發展規律,創新思政教育理念,開拓互聯網新視域,科學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項目《信息化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2018SJSZ268)
參考文獻
[1] 林煒.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15-117.
[2] 胡海情.利用新媒體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探析[J].媒介教育,2012(11):158-159.
[3] 蘇杰.新媒體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探究[J].德育研究,2016(5):29-30.
[4]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