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臥龍,接觸股市20余年。1995年開始給《股市動態分析》投稿,1996年入職深圳新蘭德,1998年轉職大鵬證券,2000年初因生性喜愛自由轉做個人投資者至今。
中美貿易戰近期呈現拉鋸狀態,有人提議使用“稀土戰”,于是稀土上市公司紛紛受到追捧。稀土號稱“工業維生素”,換言之是使用量雖少,但不可或缺。中國稀土資源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全球現有稀土儲量約1.2億噸,中國占37%,巴西、越南并列第二,各擁有2200萬噸的儲量(一說全球稀土總儲量約1.4億噸,中國儲量4400萬噸,占39%)。很明顯,中國稀土儲量占絕對優勢。2018年,中國稀土出口5.3萬噸,按年升3.5%,相比2013年上升1.3倍。不過,中國稀土出口價格自2011年后高臺跳水,然后緩慢下跌。今年3月中國稀土制品出口價每噸2.3萬美金,按年下跌13.7%。
一般認為中國稀土制品價格低迷,主要是整體定價能力弱、無序開采等原因。然而商品價格有其固定周期,2010年至2011年是商品價格的高點,無論是黃金、鋼材亦或鐵礦石,都見頂大跌,稀土也不例外。另外,上游產品附加值低是公認的,試想一下,倘若鐵礦石在幾大巨頭控制下提高價格,則全球鋼鐵產業將會呈現災難性后果。
2011年稀土價格飚升是2010年中國使出稀土戰法,對稀土實施出口配額制,于是乎出口大減,價格當然飚升。于是其它國家紛紛采取各種方法應對危機,其中日本在專屬經濟區海底發現含有稀土的礦床,另一方面加緊開發減量使用稀土的生產技術。僅僅兩年時間,稀土供應危機大為緩解。不久。各國從中國進口稀土大幅減少。中國稀土出口配額根本用不完。出口不暢導致稀土庫存急升,只好降價甩賣,內蒙、江西的稀土礦山被迫停產,原因是稀土需求銳減,庫存堆積如山。
如今再提稀土戰法,是否想重蹈覆轍?不過股市卻不會放過炒作的好機會,香港上市的中國稀土(00769)單日上升超過1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名稱通常較為“唬人”,比如中國稀土,令人以為可能是中國最大的稀土公司。這類“中國XX”的上市公司業績多數非常一般,以炒概念為主。
中國稀土自2012年以來,已經連續7年虧損,2018年公司收入9億港幣,按年增長42%,但實際虧損542萬港幣。在走勢圖上,中國稀土2001年結束第(3)浪,之后跌至2003年為第(4)浪,期間公司曾因涉嫌造假被香港證監會調查。第(5)浪以楔形形態行進,至2010年10月見頂。2010年10月跌至去年12月是一組5浪下跌,近期急劇反彈受制于2000MA線,(b)浪反彈可能尚未結束,但未來的(c)浪出現,將會跌破(a)浪的低點,投資者只宜短炒,不可長投。
A股市場的稀土股最為人熟悉的莫過于北方稀土(600111),最初名稱是稀土高科,后來曾經改稱包鋼稀土,現稱北方稀土。該股在2005年底部升至2012年6月頂部,是一組清晰的5浪推動,升幅達200倍以上(包含股改紅利在內)。見頂后持續反復下跌,2015年及2017年兩次反彈行情均無疾而終。500MA線及1000MA線持續下行,代表長期的下跌趨勢,要扭轉跌勢并不容易。以波浪理論分析,2012年6月以來的下跌,即使是一組abc,其中c浪是楔形的話,后市仍然要創新低,才能結束熊市。
中國第一季度宏觀杠桿率創歷史新高,看來經濟的回暖只是依靠加杠桿來實現,難道這是中國經濟韌性所在?股市同步出現行情,但4月份以來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令人擔心反彈行情已經結束,近期國證指數在10日平均線附近上下波動,又未能回補此前的跳空缺口,短期走勢仍然有隱憂。觀察上證50ETF的CALL持倉6月2800、2750及2900購分列前三位,合共52萬手,當前上證50ETF價格為2.73元,盡管持倉已經比3月份及4月份理智了許多,但仍然是壞消息。配合大市走勢。筆者認為短期上升空間有限,此處為整理形態為主,后市再創一個新低然后展開大規模反彈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