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波

大多數去骨科看病的患者的X片報告里面都會有這樣一句話:“某某部位可見骨質增生表現。”在患者眼里,長骨刺就是身體有病的表現,疼痛就是骨刺引起的。事實上,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
骨質增生也叫骨刺,是一種我們常常聽說的病癥,它是機體為了穩定關節,恢復新的受力平衡所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一種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生理現象。
隨著年齡增長,不良的姿勢、運動損傷等使人體的關節和脊柱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發生退行性改變,關節、脊柱、肌肉的力學平衡遭到破壞,出現關節和脊柱的不穩定,為了重新維持關節的穩定,人體的關節就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達到平衡狀態,就會通過骨質增生的方式增加骨骼的接觸面積,減少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使脊柱或關節更加穩定。在關節的周圍就自發長出新的骨頭就是骨刺,也就是骨質增生。
凡事都有兩面性,骨刺也一樣。大部分情況下,人體并不會對細小的骨刺感到有什么不適。發生骨質增生后,隨著關節用的次數繼續增加,構成關節的各種組織如軟骨等很大概率會出現老化、發炎等反應,這些變化導致關節周圍的組織受刺激或者受壓迫,從而引起腫脹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如頸痛、腰痛、肢體疼痛或神經疼痛、關節疼痛等,這個時候骨刺就需要治療。
長骨刺的部位多是人體負重的大關節,最常見的是膝關節,其次是脊柱關節(如頸腰椎),除此之外,負重的跟骨骨刺也很常見。盡管有那么多人檢查出有骨刺,但并非所有長骨刺的人都有臨床癥狀,且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也與骨刺的大小、多少不一定呈正比,通常也都不需要手術治療。
骨刺通常不需要治療。骨質增生引起周圍組織疼痛和關節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急慢性損傷后產生的非特異性炎癥刺激,或軟組織損傷后機化(壞死物、血栓、膿液或異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離排出,則由新生的肉芽組織吸收取代的過程稱為機化)、粘連、增生、肥厚,阻礙了局部的血液循環。非甾體消炎藥(如布洛芬)、保護關節軟骨藥物(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等藥物治療,配合針灸、推拿、中藥外敷等方式均能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疼痛雖然消失,但我們并沒有改變骨質增生的現象,目的也不是消除骨刺。
從某個角度來講,骨刺是“好”東西。骨質增生不是疼痛的必然原因,疼痛也不是骨質增生必然的后果。不是所有的骨刺都引起疼痛,更不是所有骨刺都需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