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冠生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紅色交通小站伯公凹繁花似錦,旌旗獵獵,一列列身穿紅軍服、頭戴八角帽的黨員干部高舉鮮艷的“閩西工農紅軍”軍旗,神情肅穆,重走紅色交通線,追尋老一輩足跡,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
近年來,龍巖市永定區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指示精神,大力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最大限度地發揮黨史資源的綜合效益,從規范保護、科學開發、基因傳承等方面出新招,接續“紅色血脈”、塑造“紅色品牌”、弘揚“紅色精神”,不斷加強紅色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打造紅色文化精品,推動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了把紅色文化項目化、品牌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新路子。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永定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永定優秀兒女前赴后繼,為了新中國成立拋頭顱灑熱血,在福建革命斗爭史上創造了“六個第一”:成立了福建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閩西第一個團支部;爆發了福建第一次由縣委領導的、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群眾性武裝暴動——永定暴動;建立福建第一支以紅軍命名的隊伍——溪南紅軍營;開辟了福建第一塊蘇維埃區域;首創溪南土改分田經驗,并在中央蘇區和其他革命根據地全面推廣。
永定留存了豐富的紅色資源,有革命遺跡遺址130多處,其中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并有43處紅色革命遺址列入龍巖市《中央蘇區(閩西)革命舊址群保護規劃》。永定區史志辦主任劉增晶說:“這些紅色資源的價值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毛澤東二進永定,時間長達70多天。期間,開展了系列革命活動,在永定留下了偉人的足跡和寶貴的紅色革命遺產;二是土地革命貢獻。永定是全國最早開展土地革命的三個地區之一,誕生了福建省第一部《土地法》;三是中央紅色交通線。永定是中央紅色交通線中的重要一段。”
永定區注重紅色資源的保護和挖掘,大力培植和倡導每一名共產黨員在紅色資源中汲取精神營養和動力,成為一名高舉革命傳統火炬的傳承者、一名共產黨人精神的接力手,淡泊功名,甘于奉獻,以堅定的理想信念、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踐行自己的人生。
“近年來,永定區發揮紅色文化對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反哺作用,按照‘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把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蘇區精神的有效載體,從紅色旅游景區建設、鄉村旅游等方面切入,變紅色文化資源為旅游文化產業,走出了把紅色文化項目化、品牌化的保護與傳承利用的新路子,激活了‘紅色基因’、塑造了‘紅色品牌’、弘揚了‘紅色精神’。”永定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佑繁如是說。
傳承紅色基因,不能空洞說教,必須加強載體建設。為此,永定區加大力度,著手實施由“紅色文化”向“紅色產業”轉變。“產業要發展,項目是關鍵。在推進實施項目開發過程中,注重以規劃為引領。”龍巖市永定區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去年,永定區先后制定了《永定金砂鄉紅旗田園特色小鎮規劃設計方案》《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館規劃設計方案》等規劃,有利于永定區紅色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有力助推紅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去年4月份開始,永定區先后啟動了中央紅色交通線交通大站永昌樓復建及周邊舊址群配套項目、伯公凹交通小站、牛牯撲紅色旅游景區、金谷寺維修和張鼎丞紀念館展陳等多個項目建設,其中永昌樓復建主體工程已經完成,現已進入內部裝飾與展陳工作;伯公凹交通小站已完成交通站舊址修繕、《信仰之光》布展、體驗步道修復、黨員干部現場教學教室建設和環境改造等;金谷寺已完成左右兩廂房及大殿的維修,布置張鼎丞紀念館,展陳《人民永遠的勤務員——張鼎丞同志光輝的一生》;古木督紅色舊址群提升工程及周邊環境打造項目已完成。牛牯撲景區投入70多萬元初步完成景區主要基礎設施建設,具備了基本的旅游接待條件,并于去年2月 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目前,已完成毛主席紀念亭修繕,饒豐書房、警衛亭和瞭望亭的復建。
金砂紅色舊址群,于去年8月入選龍巖市教育局、龍巖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公布的龍巖市首批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金砂鄉黨委書記林松源說:“金砂鄉今年將重點做好金砂紅色長廊、張鼎丞故居、永定暴動遺址等紅色舊址的提升,使紅色舊址充分發揮革命傳統教育功能。”
“通過紅色舊址的修繕、復建和展陳,把紅色記憶生動地展現出來,才能更好地傳承。讓人們瞻仰這些紅色舊址以及展陳之時,深刻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那段艱苦的歲月,憶苦思甜,倍加珍惜當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龍巖市永定區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講解員何夢深情地說。
“近年來,永定區通過保護并加大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突出‘土地革命搖籃’和‘中央紅色交通線’兩大紅色文化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挖掘獨具特色的紅色研學旅游,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推動紅色資源轉變成為發展資源,使其更好地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龍巖市永定區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說。
永定區積極學習井岡山、古田等地經驗,結合自身紅色資源特色,聯合省(市)委黨校、古田干部學院等在永定設立現場教學基地,開展了紅色教育培訓及研學游工作,開設的主要現場教學課程及教學點有《一盞燈、三塊銀元、七位烈士》(伯公凹交通小站)、《熱血澆灌的紅色血脈》(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館)、《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金谷寺》(永定暴動遺址金谷寺)、《人民永遠的勤務員》(張鼎丞紀念館)、《一段殘墻、一座豐碑》(張鼎丞故居)等,初步形成了集紅色文化學習、教育、培訓、展覽、體驗等于一體的有內涵、多層次、高品質的產品體系。“讓黨員干部到紅色景區或紀念場所參觀學習,在現場教學點聆聽紅色故事時得到感染、受到教育、強化黨性,真正讓紅色教育為黨員干部凝心鑄魂。”永定區委黨校講師蘇紅艷說道。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永定區把重走中央紅色交通線作為黨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采取紅色課堂講授和情景教學、體驗教學、拓展教學等方式相結合,讓學員身著紅軍服,重走中央紅色交通線,將紅色文化熏陶與黨性教育完美融合起來,讓廣大黨員干部的心靈被震撼、被洗禮。去年3月12日至14日,福建省第8期新任廳級領導干部黨內法規專題研討班學員來到伯公凹交通小站現場教學,學員許壽輝在學習心得中寫道:“這是一次滌蕩心靈的紅色追尋,一次黨校教學的課外實踐,一段不能忘卻的紀念!”
據城郊鎮黨委書記張樹焜介紹,“各級政府十分重視伯公凹紅色交通小站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目前市、區、鎮三級已投資400多萬元用于修桃坑至伯公凹4.7公里長、3米寬的水泥路,交通站修復,環境整治和綠化,飲水工程等。”伯公凹七烈士的后人鄒廣敦說:“目前,伯公凹自然村乃至桃坑村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異,充分享受到了紅色旅游開發帶來的福利。”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永定區共接待福州、廈門、龍巖等地幾十家單位(公司)舉辦的專題培訓班以及各級黨校、古田干部學院、龍巖學院等培訓機構輸送來自全國各地的培訓班學員414班次共21532人次,實現收入826.32萬元。
此外,永定區文化旅游部門通過打造藝術精品著力提升永定區紅色旅游影響力,截至目前,以伯公凹七烈士為原型打造的現代漢劇《伯公燈》,獲得全省第七屆戲曲匯演一等獎,以中央紅色交通線為題材的大型話劇《信仰》完成初排,電視紀錄片《永恒的血脈》在永定開機拍攝,反映閩西紅色歷史的電影《絕境鑄劍》劇組來永定采風。
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林如居說:“拍攝紀錄片《永恒的血脈》就是為了讓世人更好地了解這段中央紅色交通線產生的歷史背景、發生的重大事件、交通員的機智勇敢、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以及交通線對中國革命產生的重要歷史貢獻,這對于當今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區文旅部門聚集有效資源,利用微信、手機APP、抖音等各種新興媒體和大型旅游推介活動,突顯永定紅色旅游特色。
據統計,去年全區紅色旅游景區景點共接待人數35.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6億元。
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今天的永定,正處于關鍵性挑戰期和戰略性機遇期,大力弘揚共產黨人不畏犧牲、艱苦創業、開拓奮進的革命精神,把紅色資源、紅色傳統、紅色基因轉化為強大精神動力,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助推文旅興區,擼起袖子加油干,譜寫永定更加壯麗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