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錠 文/圖
紅色,是共和國的顏色和本色。紅色文化的紀念地,是共和國紅色文化的金字品牌和光榮傳統。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又是武夷山列寧公園建園88周年。閩北蘇維埃時期開辟的“列寧公園”與新中國成立后在園內建立的閩北紅色文化標志性的紀念碑(亭)和紀念館,是共和國紅色文化寶庫的璀璨部分,每年有10多萬人次入園參觀游覽和開展活動。現介紹其5個經典部分,與廣大讀者共享。
列寧公園位處武夷山市區中心,原為崇安縣城關“城隍廟”所在地。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方志敏等革命家兩次率領贛東北紅10軍到崇安蘇區作戰,開創了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蘇區的輝煌時期。1932年金秋時節,在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黃道的親切關懷下,崇安縣蘇維埃政府效仿中央蘇區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葛源建立列寧公園的做法,在城關的城隍廟地址開辟公園,占地50畝,取名“列寧公園”,供紅軍和群眾作為集會、練兵、休息的場所。
1998年7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撥專款將列寧公園擴建,面積由原來50畝擴大到80畝,在公園大門的中央樹起用白色花崗巖制作的牌坊,匾額鐫刻“列寧公園”四個金字,使列寧公園變得更加寬闊、莊嚴、壯觀,給人以特殊的感受、特殊的教育、特殊的熏陶。
如今的列寧公園,既是閩北紅色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標志性的園地,又是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最具歷史性、綜合性的基地,還是目前閩浙贛中央蘇區保留和提升最完好的一個列寧公園。
列寧公園內具有閩北中央蘇區圣地標志的紀念碑——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建于1958年,占地面積120多平方米。紀念碑用花崗巖建造。碑基呈四方形,四周建有圍欄和臺階,各設6層。碑座正面黑色大理石上,記述著閩北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1926年7月至1949年10月,堅持23年“紅旗不倒”的輝煌歷史。碑座三面圍屏刻有陳毅、鄧子恢、張鼎丞、葉飛等革命家的題詞。碑身正面刻著朱紅色大字“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背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親筆題寫。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于1991年3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建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列寧公園內的閩北革命烈士紀念亭,建于1982年5月,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傳統民族風格的亭閣。亭內正中豎立一塊石碑,高2.2米,寬1.2米。碑的正面刻有閩北革命根據地早期獻身革命的徐履峻、陳耿、徐福元、汪林興、黃立貴、王助著名烈士的英名,背面刻著六烈士的生平簡介。碑的后面建有半圓形墓冢,直徑2.5米,高1.5米,安放著六烈士的忠骨。
列寧公園內的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是一座壯觀典雅、頗具民族風格的紀念館。紀念館建筑面積3840多平方米,1985年7月奠基,1987年7月建成,1988年7月開館。紀念館是公園內最宏偉的建筑,是南平市唯一一座全面展示閩北老區光榮革命斗爭歷史的展館。
紀念館門坊橫梁上懸掛著革命家方毅書寫的“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巨匾。整個展館分大廳、展廳、會議廳三個部分。展廳內陳列著200多件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和300余幅歷史圖片,展示閩北革命勝跡大觀。
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被福建省政府授予“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部門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中國革命老區項目”。
列寧公園內還有粟裕大將骨灰安放處紀念碑。1935年3月,粟裕師長率領紅軍挺進師進入崇安縣坑口村車盆坑老區基點村,與閩北紅軍會師。中共崇安中心縣委書記曾昭銘到車盆坑會見粟裕師長,雙方商議了堅持游擊戰爭和彼此配合等問題,閩北將抗日先遣隊留在崇安蘇區的五團二營編入挺進師。挺進師將馬長炎率領的一個分隊30多人留在閩北,編入閩北紅軍獨立師第4團。
火紅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武夷山留下足跡的粟裕大將,臨終時念念不忘轉戰過的武夷山老區。1984年5月20日,他的夫人楚青帶領一家三代人把粟裕大將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列寧公園內,實現粟裕生前將骨灰撒在戰斗過的地方的遺愿,并親手栽下一棵長青樹,作永久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