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歡
一次閑聊,一位在江蘇打工的“75后”大叔說道:“像生叔那樣兒子會掙錢、女兒在省醫院上班,如果是我才不會那么拼命干,早就享清福去嘍!”
生叔出生于1964年,是一位典型第一代農民工。
上世紀90年代末,生叔到杭州從事疏通行業,已有20年務工經歷。生叔育有一兒一女,兒子畢業于九江學院,從事建筑工程預算工作;女兒本碩畢業于南昌大學醫學院,在某省級醫院上班。
五年前,生叔兒子結婚,生叔夫妻幾乎把多年積蓄全部拿了出來,一次性付清60萬元為兒子在九江市買了一套婚房。生叔兒子兒媳工作能力強,結婚五年來日子越過越好,2018年在九江萬達廣場附近買了一套學區房用于投資。
兒子會掙錢、女兒也有出息,生叔一家在村里頗讓人羨慕。然而,生叔在兒子結婚后,并沒有返鄉,依然勤勤懇懇地在杭州打工。生叔每年春節臘月二十八返鄉、大年初六返城,似乎永遠有干不完的活。
生叔不善言辭,為人忠厚老實,在村莊的主流價值觀中,生叔是勤干苦干的模范。 然而,村里的年青人卻把“愚蠢”“不懂享受”這些標簽貼在了生叔這一類勤勞之人身上。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筆者家鄉農民工群體通過親戚帶親戚、老鄉帶老鄉,在長三角地帶如杭州、蘇州、南京、上海等地逐漸形成了以家政服務行業為主導的務工產業。其經營范圍包括管道疏通、水電安裝、空調安裝、空調維修、房屋裝修、屋頂補漏、市政工程、鐘點保潔等等。其經營方式是以夫妻為單位,通過印刷紙質廣告,并投遞到城市各大小區信箱,由此等待客戶撥通紙質廣告上面的電話,然后議價接單,提供上門服務。
家鄉農民工群體基本是以“疏通”起家的,直到今天疏通仍然是他們的老本行。這些農民工群體一般初中畢業,在親戚老鄉的帶動下前往大城市務工,置辦一臺疏通機器就意味著啟動了自己的務工生涯。毫不夸張地說,在家鄉有疏通經歷的人比比皆是,有些甚至是整個家族或姻親全都在一個城市從事著疏通這一行業。
以“50后”“60后”為主的第一代農民工群體,作為家政服務行業的早期創業者,其典型特征是勤勞苦干、勞動積累強、代際責任大、自我剝削嚴重等。
然而,隨著第一代農民工在創業初期的摸爬滾打與經驗積累,以及與市場的碰撞磨合,家政服務行業逐漸突破了個體戶經營模式,形成了一種“公司專業經營廣告、農民工有單必接”的分工合作模式,公司與農民工以“六四分成”。新形勢下,農民工順利實現了與市場之間的有效對接。
其實,這種“公司+農民工”的分工合作模式,相對于農民工最初那種自發地、低水平地、人工散發廣告式的個體戶模式更具優勢。因為分工合作模式通過紙質廣告、網頁廣告等多種渠道進行更加規范、范圍更廣的專業宣傳方式,有助于提高家政服務接單率。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農民工足夠勤勞,就能夠形成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從而實現家庭收入的持續積累,這也正是筆者家鄉以生叔為代表的第一代農民工群體獲取收入來源的主要途徑。
年輕一代農民工群體對“公司+農民工”這種家政服務中的分工合作型經營模式越來越不認可。他們認為,這種模式的實質仍然是給公司打工,并且“干的是100%的活、卻只拿40%的錢”,不僅辛苦、收入還低。
隨著家政服務行業的規范化發展與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農民工群體教育水平的逐漸提高,家政服務行業又形成了一種新的現代資本技術模式,即通過購買大中型清洗車、抽糞車、疏通機器人等工具,承接大型家政工程。
但是這種經營模式要求從業者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因此,年輕一代農民工群體處于這樣一種境地:既不愿意像“50后”、“60后”群體那樣辛苦勞動,又沒有足夠資金去購買大中型清洗車、抽糞車、疏通機器人等新型工具。由此,年輕一代農民工群體(包括“75” 后、“80” 后、“90”后)在分工合作模式與現代資本技術模式之外,更傾向于選擇一種新的自由個體戶模式。
“新”,體現在廣告宣傳方式不再是以前的小規模散發紙質小廣告,而是代之以網絡廣告平臺進行宣傳,雖然宣傳方式有所升級,但是經營成本高、而且接單率很低。也就是說,這種新的自由個體戶模式,雖然可以逃避給廣告公司打工,但是不僅廣告成本高,而且工作來源也不穩定。
年輕一代農民工群體,看似在緊跟技術的進步,但是筆者在與他們聊天中發現,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其實是在資本能力與專業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還陷在既不愿意被人“剝削”、又想輕輕松松掙快錢、掙大錢的幻想之中。
觀察眼
要傳承勤勞致富這一基本勞動觀念
影響社會分層的因素有很多,勤勞、技術、運氣、資本、文化等,家鄉的農民工個體之間資本實力與文化方面差距不大,在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中,勤勞仍然是他們之間拉開差距的關鍵因素。
部分第二代農民工 “75”后、“80”后群體,與第一代農民工“50”后、“60”后群體相比,在勞動觀念上發生了重大轉變。具體說來,后者勞動積累強、吃苦耐勞、勞動年限長,前者勞動積累弱、愛投機冒險、幻想輕松掙快錢。
勤勞致富與投機致富是兩種不同的勞動觀念,前者將成功歸因于勤勞;后者則將成功歸因于運氣。實際上在當前發展階段,勤勞仍然是影響農村社會分層的主要因素。然而,部分年輕一代農民工的勞動觀念不僅越來越偏離傳統的勤勞致富,反而滑向“投機致富”的深淵,這一現象值得關注。(張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