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蘭芬
古往今來,養生方法很多,這學說那主張,各有其道理,但依我看,“平衡”二字最是養生之要義,掌握了它,就掌握了養生的精髓。
什么是“平衡”?基本的解釋是“衡器兩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并衍生出多種含義,例如“對立的各方面在數量或質量上相等或相抵”“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力作用于一個物體上,各個力互相抵消,使物體成相對的靜止狀態”等等。也就是說,平穩是相抵或靜止的基礎,只有平衡,才能穩定。
舉個例子。人的兩條腿長短、粗細大體上是相等的,這樣才能使我們走起路來比較協調、平穩,但如果是一長一短或一粗一細,那么走路就是跛的,不穩當。
養生也是一樣,必須平衡。
膳食要平衡。應該葷素搭配,比例恰當,既不能光吃葷不吃素,那樣時間長了,容易導致高脂血癥或維生素C缺乏;也不能光吃素不吃葷,那樣時間長了會造成貧血。我們不贊同純素食主義,原因概出于此。
運動要平衡。鍛煉要適度,既不要過力也不能不足,每天半小時即可。鍛煉不足,身體部分組織不能被激活,容易有凝滯情況,這對健康自然不利;過力也不行,因為人到老年,各個組織器官都老化了,必須“省著點兒使”,這樣差可多使些年,而如果你要拼命鍛煉,過度地使用它們,健康出問題就是遲早的事。那些每天走幾萬步、跳廣場舞一跳就是幾個小時的人,掛骨科急診的不是個別事例。
心理要平衡。心理平衡是老年人養生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甚至關乎生命的長短。如果一個人整天心理不平衡,看什么都不順眼,憤憤不平,那他體內就會經常分泌出有毒的物質,對身體健康自然有害。有資料顯示,許多癌癥患者在患病前的一段時間,都有過較長時間的負面情緒,而正是這種情緒,使原本健康的他們罹患了惡疾。現在社會不平的事情很多,你應該明白但不偏執,不鉆牛角尖,以此來使心態平和,從而維護自己的健康。
還有很多例證,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
總之,世界萬事萬物都要平衡,養生尤重此道。平衡拒絕偏激和走極端,平衡最喜兼顧和不偏不倚。緊緊把握平衡這個“方向盤”,并經常進行調整,“損有余而補不足”,讓平衡的理念始終作為我們的思維尺度和行動指南,這樣就能在健康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真誠告讀者:如果您收到的雜志有印裝質量問題,請您盡快與本刊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無條件給您更換或重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