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燏琴,付心柔,許 嵩,江一平
(1.江西中醫藥大學 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省中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中醫傳承輔助系統(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TCMISS )圍繞著中醫藥繼承、發展、傳播和創新4個核心問題,采用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網絡科學等方法和技術,結合中醫藥特點,輔以臨床實際情況,建立以中醫數據分析為核心,解決中醫傳承過程中的數據管理、分析等關鍵問題[1]。中醫藥信息的零散性和個性化制約著中醫藥的傳承、發展,不能有效滿足臨床應用。因此,基于數據的循證傳承模式進行中醫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研究中醫藥治療肝膽脾胃系疾病,分析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研究中醫藥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以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為文獻信息源,檢索建庫時間至2018年6月30日,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為題名或主題詞或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出文獻3 256篇。排除標準:①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相關綜述;②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與中醫藥研究無關文獻;③與中醫藥治療肝膽脾胃系疾病無關研究。
將檢索的文獻導入NoteExpress軟件,查重刪減2 137篇。根據排除標準,最終納入184篇文獻。應用文獻計量學原理、Excel軟件及NoteExpress軟件對文獻發表時間、文獻研究內容、發表期刊、研究機構、基金情況、研究熱點等進行統計分析。
對建庫時間至2018年6月30日發表的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研究中醫藥治療肝膽脾胃系疾病的文獻進行年度分布統計分析,見表1、圖1,發現文獻數量與年度之間整體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14年開始文獻量增加明顯,應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研究中醫藥治療肝膽脾胃系疾病不斷受到關注。見表1。

表1 建庫時間至2018年6月30日文獻發表情況

圖1 建庫時間至2018年6月文獻發表情況
納入184篇文獻分3類,有會議論文23篇(12.5%),會議論文是了解最新中醫藥科研成果、先進科研方法、中醫藥前沿發展信息的重要平臺;學位論文38篇(20.7%),其中碩士論文31篇,博士論文7篇,碩士、博士通過TCMISS研究中醫藥,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是科學可行的方法;期刊文獻123篇(66.8%),期刊作為傳統文獻載體,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學科的研究熱點。
分析184篇文獻的內容,發現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見表2:①古代醫籍、醫案整理分析(如:對《脾胃論》組方用藥分析[2]);②古代醫家經驗(如:葉天士治療胃脘痛經驗[3]);③國醫大師臨床經驗總結(如:劉尚義治療直腸癌[4],李佃貴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5],顏正華治療泄瀉[6]);④近現代名老、中醫師經驗;⑤疾病用藥規律;⑥組方配伍規律(內服湯劑,膏方,外用熏洗方);⑦中藥作用規律(如:黃芪治療脾胃病規律[7]);⑧證治規律(如:脾胃不和證治規律[8]);⑨選穴規律(針灸選穴、推拿選穴);⑩民族醫藥研究(云南民族醫藥,藏族醫藥)。研究方向集中在近現代名老中醫、醫師個體臨床經驗和疾病處方用藥規律研究上,研究內容涉及多個臨床科室。見表3 。

表2 基于TCMISS研究中醫藥治療肝膽脾胃系疾病內容分布情況

表3 基于TCMISS研究中醫藥治療肝膽脾胃系 疾病涉及臨床科室情況
123篇文獻來源于52種期刊,發文量排前10期刊(見表4),共有62篇文獻(50.4%),《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發文數量居首,此類文章該雜志刊載程度高。排名前10的期刊中,參考2018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有中文核心期刊5種,其余均為科技統計源期刊,反映該領域研究水平總體很高。 見表4。

表4 建庫時間至2018年6月30日文獻發表排前10期刊
按第一作者單位進行發文數量統計,排前10研究機構共發文獻70篇,山東中醫藥大學發文量最多。研究機構主要包括中醫院校及醫院,中醫院校占57篇(81.4%),目前中醫院校是中醫藥研究的主力軍。見表5。

表5 基于TCMISS研究中醫藥治療肝膽脾胃系 疾病主要發文機構
經統計,有82篇(44.6%)基金論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論文26篇(14.1%);其他國家級項目基金論文共25篇(13.6%),其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9篇);省市級科研基金論文29篇(15.8%),具體分布山東省(5篇)、北京市(5篇)、河北省(5篇)、浙江省(5篇)、廣東省(2篇),山西省(2篇)、湖北省(2篇)、陜西省(2篇)、天津市(1篇)、甘肅省(1篇)、青島市(1篇);事業單位科研基金論文主要分布在中醫院校和醫院共2篇(1.1%)。在本研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論文占比最多,反映該領域受到國家、社會、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是今后研究的重點資助方向。
提取184篇文獻主要關鍵詞,按頻次高低取前10位,見表6。從表中可看出,研究熱點在疾病用藥規律、組方規律上,且以臨床常見病為主。見表6。

表6 高頻關鍵詞分布情況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衛生資源,在治病、治未病、保健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古籍醫案、名老中醫經驗是中醫藥的主要傳承方式,然而獲取方法的優劣可直接影響其臨床療效,因此,尋求中醫藥傳承新方法,發揮中醫藥治療肝膽脾胃病的優勢是急待解決的問題。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數據庫技術及網絡技術、統計技術等),醫學研究者從海量的醫療信息、經驗中走出來,突破傳統中醫傳承的一些局限,依托前沿技術的創新應用,開發輔助中醫傳承軟件,為中醫傳承實踐方法論注入新的科學活力[9]。
肝膽脾胃系疾病是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本文分析184篇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研究中醫藥治療肝膽脾胃系疾病的文獻,發現研究內容廣泛,從古代醫籍到近現代名老中醫經驗,疾病用藥規律到證治、選穴規律,涉及多個臨床科室,包含中醫藥、藏族醫藥及云南民族醫藥;并且得到大量基金支持。但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疾病用藥規律,對證型、治法研究較少,中醫治病核心思想在辨證論治,辨病與辨證結合才能收獲臨床療效。此外未對藥物劑量進行研究,其可作為今后重點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