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孫新
摘 要 文章結合一篇獲獎作品,來談如何處理好廣播精品節目錄制技巧使用和業務創新,進而對廣播精品節目錄制過程做出綜合性的探索,對其中存在的問題給出合理的解決策略,進而為實際業務展開打下基礎。這對于廣播節目提升藝術性和技巧性,可更好地滿足群眾的需求,十分有幫助。
關鍵詞 廣播節目技巧;廣播節目播出;節目題材選擇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5-0082-02
和新時期電視節目的發展存在著不同,廣播藝術是聽覺的藝術,也是以聲音為傳播手段藝術、在廣播節目中聲情并茂、簡潔方便的傳遞訊息是其主要的職能,聲音可以給聽者帶來刺激,在自己的腦海中自覺的補充出豐富的聯想畫面,進而在沒有外圍畫面展示的前提下,將人物帶到情緒世界中,使得他們的精神世界得以豐富,對于廣播精品節目的實際制作而言、也會直接受到這些重要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聲音傳遞的情況。因此錄音師作為聲音制作和剪輯重要保證者,是整體業務的核心要素所在。2013年筆者曾結合長篇紀實文學《羅布泊豐碑》做了相關的錄音、收集、剪輯、制作工作,獲得了中國國內的廣播電視大獎提名,因此結合該作品,來對整體的廣播節目精品錄制運用的技巧及技術的創新,作出相關的研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給出合理的解決策略,進而為實際業務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 節目題材的選擇——以《羅布泊豐碑》為例
題材的選取需要結合時代的需求和實際的創作內容,特別是要結合新時期的宣傳方面要求。比如在《羅布泊豐碑》中弘揚主旋律,提升文明內涵表達,努力凸顯豐富的歷史性,結合思想深度、題材力度、情節發展、人物性格構建故事情節,就是做選題的根本目標。在考慮時代特征基礎上注意藝術傳播特征,和人們的需求等多視角,來做出綜合性的篩選,才使得整體藝術價值喝時代價值都得到展示。
《羅布泊豐碑》主要記載了很多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其中不乏凸顯出中華兒女,為了國家發展及科學進步所作出的動人壯舉。特別是為了核試驗發展、以及為能夠躋身科技強國之林所作出的不懈奮斗,從零起步、奮發圖強、不畏艱險努力,都使得人們對此十分的景仰,激發出了民族自豪感和核心凝聚力。《羅布泊豐碑》作為長篇紀實文學,在文字角度來看、每一個字符都可以成為民族圖騰的重要一環,因此,以弘揚國家和民族精神作為整體主旋律,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所以對于錄音師制作節目而言,應當結合這方面的內容來做出相關考究。
這也不難理解,特別是在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獲得了迅速的提升,人們的生活物質水平相比過去有了很多的進步,因此對于國家的相關管理者以及宣傳部門而言,必須鼓勵媒體人,特別是廣播電視從業者和報紙媒體從業者,結合時代的熱點和民眾精神層次的新需求,去做好相關的推廣工作,將幾千年積累下的中華民族歷史和相關的傳統美德,以媒體報道、新聞播出的方式傳播出去。這不僅有利于提升人們的綜合素質,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也有利于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民族精神。
2 節目模式構建、結構創新及制作過程的把握
2.1 節目模式構建、結構創新研究
結合實際的研究來看,做好相關的選題是整個錄音精品節目制作的基礎保障所在。優秀節目做選題是要結合節目的模式和結構,來合理的做出研究,在充分滿足時代需求的前提下,很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只有這樣才能夠將節目選題的正確性和理性完美的體現出來。因此,在實際的研究中對于節目模式的研究,以及相關結構的創新是選題確立后十分重要的環節。在很多錄音師平日工作中,人們已經將很多音畫式的創意逐漸引入到了實際的節目構思中、結合文字、音響、音樂、錄音等來合成統一的制作,這不僅可以提升節目實際技術性,也可以使得觀眾在收聽節目時,更好地產生豐富的聯想,進而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起更多元畫面。這是合理自然銜接流暢的場景設計,也是技術性的價值所在。
特別是在節目中,對于事件和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整體情節的發展,因為節目模式的結構創新可以更好的做到主題一致性。主題一致性的提升,就可以使得聽眾有更好的現場感,就像是置身于實際的空間之中,他們的代入感也會更高,仿佛廣播節目是立體播出的一般,這就使得整體的內容豐滿度得以充分的展示。正如《羅布泊豐碑》在制作時片頭做了設計、引用了偉人鄧小平同志的一段話,也就是:“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人造衛星,中國就沒有辦法稱之為重要的大國,國際影響力也沒有辦法得到凸顯,這不僅反映了民族能力,也是民族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鄧小平同志頗具特色聲音播出,一下子就將聽眾拉到了那個時代,仿佛置身于會議之中、置身于實驗研究之中、置身于發射場景之中,節目的詩意表達得以凸顯,整體上的質量迅速提升。這就是節目模式及結構創新作用,在整個精品節目的制作中,都必須采用了詩意語言構建的模式,結合嚴謹的敘事脈絡,用聲音來如實的給觀眾展示。
2.2 節目錄制過程的把握
對于錄音節目而言,在制作過程中本身就是藝術再創作的過程,作品本身是一度創作,包括整體的選題以及實際的技術運用,必須充分的顯示出相關制作者自己所設想主題和構思藝術,以及整體的表現手法。因此一度的創作中,錄音師需要結合自己的審美觀念、價值觀、人生觀、運用音響等聲學的技術,結合文學角度的表達,來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充分的展示;在各類電聲技術手段的幫助下,結合聲學條件充分地滿足一度創作的需求,在此基礎之上,將文字努力的變為高素質的藝術作品,這就是二度創作內容。在《羅布泊豐碑》長篇紀實文學音頻版的制作過程中,筆者也試圖總結了一些,節目制作過程中所積攢下的錄制經驗和技巧,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語言錄制技巧的精準把握,對于音頻節目而言,如何去拾取聲音,保證聲音的質量,自然是最基礎的,只有將此做好才能夠滿足節目的質量。因此話筒的選擇,以及實際的擺放位置和空間的隔音效果,將會直接決定著整體的節目質量,在實際的節目錄制過程中,筆者更傾向于選用指向性的專業動圈話筒,比如森海塞爾的產品,就是不錯的聲學素質代表。它可以將聲音很好的收集,將高頻中頻低頻三個波段合理的區分出來,對于后期的剪輯十分有利,除此之外也可以自動降噪,使得整體上的周圍的噪音,不會過分的影響實際節目播出。對于實際的制作而言,也是相關的技術保障。而在聲學傳播的角度來看,聲源和話筒之間的距離也要有所設計,最好是和直達聲的強弱成為對比,與空間位置感成為反比,這樣所拾取的聲音質量是最高的。
在實際調解過程中,直達聲和混響聲的最佳比例為1.34:1,這就可以保證整體的清晰度,又不會使得聲音過分的機械,使聽眾可以感覺到一定的新鮮感。而語音錄制時錄音者距離和拾音區的混響半徑,必須保持在合理的距離空間內,大體上20~30厘米是比較合適的位置,具體的還要根據自身的混響效果及整體的室內空間來做出詳細的調整,混響距離可以適當、合理做出拉近和縮短。主持人自己的發音方向和話筒之間的角度應當小一些,使得聲源話筒在中心線上保持相對長,這樣可以達到頻率是最小的,進而避免共振產生。但有時由于主持人口誤,距離較近所產生的爆音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技術訓練方面應當盡量滿足需求,使得主持人能夠盡量減少因為這些情況所帶來的問題。
再次則是要做好音樂和語言的交融。在廣播節目中如果只是主持人單純去朗誦文字內容,雖然聲音很好聽會在初期吸引聽眾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聽眾就會產生審美疲勞,對于整體的節目豐富度保障而言也是不利的。因此在實際的節目制作過程中,必須要保證音樂和語言,具有足夠的交匯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直達聽眾的內心深處。因此在廣播精品節目的制作過程,音樂必須作為補充語言來使用,特別是當人物情感和整體的故事高度上升到一定層面之時,就需相關的氣氛做渲染。音樂在選取時必須和節目的主題內容相一致,也需要和節目的進展符合,錄音師需要根據節目的構架、模式對整體的音樂使用長短大小比例及淡入淡出,作出設計,背景聲音不能太大,也不能過于宏偉或過于低沉,只有合理的平淡的表達出感情才是音樂最佳處理模式。這既可以使故事更加地生動,也可以很好給聽眾以自主思考的空間。
3 結論
整體來看新時期廣播精品節目的錄制,需要做好技巧研究工作,也需做節目模式及節目制作過程的創新業務,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整體的業務效率,促進節目質量的綜合素質提高,保證各類的聽眾需求的滿足,在新時期帶來更好地節目服務,努力推進廣播事業效率提升。
參考文獻
[1]向美霞.媒體轉型期音樂廣播生產[D].上海:復旦大學,2010.
[2]修遠.中國東北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3]梁艷.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新聞媒體教育功能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