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巴洛克的諸多藝術成就中,巴洛克音樂絕對算得上是藝術史中的一股清流,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在音樂中占據一席之地。但如今巴洛克音樂卻被許多人不理解,常以聽不懂風格,理解不了曲子意義來訴說。因此大多數人喜歡浪漫時期或是古典時期的音樂,但其實經過了系統的了解之后,就會慢慢發現巴洛克音樂才是最耐人尋味的,它所表現出的恢宏、大氣、莊重、威嚴給予了每首曲子深刻的內含,拋棄絢麗浮華的外表擁抱最樸素的內心。
【關鍵詞】巴洛克;巴赫c小調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這里我想重點說一下巴赫,許多人都會覺得巴赫的曲子并不是很好聽,聽不出來旋律,不知道他想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彈琴的過程中時常會覺得枯燥乏味,以至于不愿意去彈巴赫的作品。特別是像他的二部創意、三部創意、十二平均律之類的,聽起來或者彈起來總沒有浪漫時期的曲子好聽。但我覺得這都是個人的偏見,事實上在巴赫的作品中,復調手法以及聲部之間的和聲進行都是十分明顯的。說他的作品不好聽的其實都是沒有真正認真的去分析他的作品。在巴赫作品的和聲進行中其實可以清楚的聽出曲子的旋律進行。而且它的旋律并不亞于浪漫主義時期的旋律,同樣是十分優美和吸引人的。下面我將要舉例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第二首c小調前奏曲來分析他作品中旋律的內在美。在《十二平均律》這本書中,巴赫從24個大小調入手,每個大小調都包含一首前奏曲和賦格。前奏曲帶有印子的性質,常常放在其他樂器之前進行演奏,而賦格則是多個聲部之間的相互貫通,相互融合,以訓練彈奏者的復調思維。
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第二首曲子是c小調前奏曲,從譜面上來看,出現了許多的表情記號,在巴赫作品的原稿中有些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在分析了眾多的作品之后統一得出的結論,覺得巴赫在寫到這的時候應該使用這樣的表情術語。但是不管是否是巴赫在原稿中寫出來的,還是只是后人加上去的,我覺得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它會給演奏者的理解以及演奏帶來很大的幫助,所以我要提一下譜面上存在的重要標記。(后附譜例)
整首前奏曲一共有39個小節,首先從速度標記上來說:在曲子的開頭出現了Allegro的標記,翻譯成中文是小快板的意思,有活潑之感。速度在最開始就給出了一分鐘120下,調號為3個降號,縱觀整體,全曲結束音結束在了左手的c和弦上,所以這首曲子的調性為c小調。節拍節奏為四四拍,通過這樣簡單的譜面上的分析,就對整首曲子有了大致的把握。
從速度和表情記號來看,在曲子開頭第一個小節,一個f標記,將全曲的情感直接強勁有力的帶入,兩個意大利表情記號energico(精力充沛的)、articolato(流暢的、流利的),以及全曲大面積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讓全曲的速度始終保持。縱觀全曲大面積的力度重音符號,落在十六分音符四個音一組的第一個音上,雖然是節奏十分迅速的跑動但卻在密集的音型中找到了規律感,彈起來律動感十足。在譜子的第11小節出現了dim,意思是漸弱,但同時也出現了segne,為了延續、不間斷、不停頓,雖然有漸弱的趨向,但是音符的密集程度以及旋律的流動性并沒有發生改變。隨著樂句的進行,在第18小節處出現了p(弱)的記號,由曲子最開始的f到現在的p,曲子在力度方面已經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在第19小節處crease a poco poco(一點一點漸強)的標記開始慢慢將全曲的速度逐漸加強并將全曲推向高潮。最終在第25、26小節都出現了f,27小節的piu f 記號又加強了力度,28小節高潮之前最后的ff將力度強至頂端,轉而曲子從Allegro(快板)轉向Presto(急板)。29、30、31小節左右手交替出現meno f的標記,右手的力度稍微撤出留下左手,左手力度稍微撤出而留下右手,兩手相互轉換之間增添了曲子的趣味,旋律也出現了起伏之感。在平均律這本書中譜面上也有這樣的標記:為了使上方和下方聲部之間的卡農能夠清楚的表現出來,必須慎重的注意音調上的強弱層次。32小節的sempre molto f意為始終保持f的力度進行下去。33小節右手旋律上方出現poco rit(少許不多的慢、慢一點),而后曲子又從Presto(急板)轉向Adagio(柔板)。34小節一個波音之后,在f力度下出現了come recitativo,recitativo一詞多出現在聲樂作品中,翻譯成宣敘調。宣敘調有訴說的意味在里面,所以在這里右手的跑動相對自由,沒有什么約束,像是在講一個一句話亦或是訴說一個故事。兩小節短暫的宣敘之后,36小節又從Adagio轉回了曲子最開始的Allegro,之后慢慢漸弱,力度標記從f走向mf,sempre allargando(不變的調性,漸慢并漸強),在一個漸弱符號的標記下,全曲最終回歸了p(弱),仿佛一切喧鬧,內心情感起伏之后又重新回歸了平靜。
剛開始練習這首曲子,旋律上并沒有聽出來多少門道。的確巴赫的作品不像古典時期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等人,浪漫時期李斯特、肖邦、舒曼等人的作品似的,一聽就會讓人覺得很好聽,旋律優美,前后變化明顯,這首曲子看起來只是簡單的跑動,四個音或者八個音一組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讓人不覺得好聽,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它的和聲進行是十分明顯的,每個小節右手開頭的第一個音可以看做是這首曲子旋律的走向。曲子雖然是三個降號,但中間卻出現了許多臨時變化音,一升一還原之間為曲子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旋律也變得豐富了起來。25小節,曲子逐漸從平淡推向高潮,由左手帶向右手的分解八度,采用層層模進的辦法,旋律從低音GBDFAFEF推向最高處BFDB,而后面的AFEF又重新撤回來。26、27兩個小節也都采取了這樣的辦法,將旋律直接推向高潮。28小節,左手低音G站住,此處雖然只有一個十六分音符的休止,但卻可以處理成長休止,后接右手一連串向下進行的旋律走向。30到33小節,一串旋律向上向下模進進行。34小節波音處停止,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最后一個音D應該保持不放,知道琶音的前四個音都彈奏完畢,這樣就能夠與后面的E音連接起來。之后右手獨自的宣敘,旋律開始下行,最終在琶音的協助下全曲結束。
這首曲子當中我認為最值得研究的是它的和聲進行,這首曲子的和聲進行并不是靠單純的和弦音來體現的,而是依靠和弦的分解,每個小節都能夠構成一個和弦。先從前三個小節做一個簡單的分析,每個小節看似不清楚的旋律之下和聲效果卻是非常鮮明的,省去多余浮華的十六分音符,只看骨干。右手旋律CEDE在第2拍的時候進行到了C,第3第4拍則是重復前兩拍。左手同樣也是這樣進行的,從CGFG在第2拍的時候進行到了也可以說是解決到了E,第3第4拍同樣重復前兩拍。所以在第1個小節,左手C降EG,右手C降EC構成了一個悅耳的和聲體系。第2小節的處理也是這樣的,構成了左手CG降A,右手C還原E降A的和聲。第3小節構成了左手CG降A,右手D降E還原B的和聲。以此方法和規律類推下去,每個小節都會出現一個全新的和弦,這樣的旋律一直到了第24小節結束。從25小節開始,就變換了一種形式,變成了和弦琶音式的分解,一層一層慢慢推進,將旋律進行到琶音的最高音,經過一系列的跑動,以及右手的宣敘,左手和弦從CEG降B一級七和弦到CFA六級6和弦,之后左手回歸CGC一級主和弦,最終完成了屬七到一級6再到一級的完美終止。
以上我通過這首曲子的速度、力度、旋律以及和聲進行三個方面對這首曲子進行了簡單的分析,雖然并不是十分的詳細和深刻,但卻加深了我對這首曲子的理解和感悟。慢慢地,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那么排斥彈奏巴赫的曲子,不會覺得單調乏味,而是在感情上充滿了起伏變化,其次是曲子的和聲進行,讓我從專業方面了解了這首曲子。現在的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聽巴赫的作品,品味他作品獨特的魅力。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這極大地豐富了巴洛克音樂的內含,使其在眾星閃爍的音樂星河中留下了一道絢麗的光。
參考文獻
[1]周薇.zhouwei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唐哲.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劉欣雨(1996—),女,漢族,河南省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藝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