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1年,新《音樂課程標準》的發行,至今近8年的時間,如果各地在《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推行的第一年開始就嚴格的執行各項標準,那么經過八年的時間,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就已經能夠達到新課標的標準。那么,各地是否達到音樂新課標的標準則需要通過測量來反映。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音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進過三年的農村教育碩士的支教后,2018年下半年,筆者以《新課標下鄉鎮小學生音樂素養現狀調查與研究——以某省X縣為例》為題進行論文的調查與研究。筆者以某省的X縣為調查地,從中抽取14所小學,并在這14所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中抽取100人,以2011年音樂課程標準為基準,對音樂的知、技、能三方面的測量,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筆者設計了測量知識的筆試卷(包含: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填空、旋律的聽辨選擇、旋律續寫等)和音樂技、能的測量卷(包含律動編創、識譜視唱、表現三個方面)。這100位調查者所得成績結果令人錯愕:無一人能全面達到新課程的標準。
在測量過程中,部分音樂教師質疑出題難度較大,但筆者認為,此次筆試的測量卷緊緊圍繞著音樂新課標的基本標準以及學生的音樂課本,連聽辨的音樂材料也來自于學生平時上課所用的音樂,無一提超出了書本以及課表的要求。但較為遺憾的時,有一半左右的同學幾乎交了白卷,技、能的考核中80%的同學不能識譜,更不用說視唱,遠遠達不到新課程的標準。
在于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喜歡音樂的人很多,但是喜歡音樂課的少;對音樂感興趣的多,但想要學習音樂相關知識的少。更令人值得擔憂的是,偏遠地區的學校在音樂課程的教學單元依舊圍只繞著“唱歌”單元,而“欣賞”“音樂知識”“音樂劇”“演奏”等教學單元由于老師不專業或學校設施等的有限,無法進行教授。
二十世紀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應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發揮重要作。但從測量卷知、技、能三個角度的測量卷中可以看出,都遠遠達不到現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所提的要求,在這其中反應出來的問題既有與全國農村在音樂課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有該地區呈現的地方性的問題。基于測量結果以及訪談結論筆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
鄉、鎮地區學生音樂素養不達標,往往逃不過兩個方面:財力與師資。
一、財力方面
(一)教學設備上
從財力方面來講,在這兩三年里,該縣各校都增加了音樂教室,部分學校對音樂教室進行了一定的器材補充。但從筆者的觀察來看大多數音樂教室還處于“閑置”狀態,那么設置音樂教室的意義何在?只為應付檢查?還是由于設備、音樂器材的陳舊,教師們不愿意在音樂教室進行授課?更或者是由于音樂教師自身沒有重視音樂課堂,認為沒有必要在音樂教室進行授課?那么這些問題就需要主管部門的大力監督,而不是抱著“上級的任務已完成,剩下的就是下面學校或教師的事情了”。
對于資金的運用,大多數主管部門以及學校都會以課桌椅的更換或實驗室的器材補充為主,音樂相關設備往往是靠后考慮的事情,在設備上都無法解決,音樂教育的規范與良性發展必然受阻。雖然各學校強調音樂教室還在進行設備的補充,但從現實中觀察到,布置較好的音樂教室也僅有鋼琴、多媒體以及上課座椅等,但更多的學校只是一臺鋼琴便是空蕩蕩的教室,還有部分只有電子琴,在音樂教室甚至還堆放了部分雜物,嚴重影響到音樂教學的正常進行。教育部在《關于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音樂教學器材配備目錄》明確中指出:
(1)目錄列出了學校完成音樂課教學任務應具有的基本教學器材,作為指導各類中、小學配備音樂器材使用,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應根據本民族音樂教學的特點,配備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樂器。
(2)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種經濟發展不平衡,文化教育基礎差異較大,本著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目錄中列出了三種可供選擇的配備方案,其中第二種方案是完成音樂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應努力按第一種方案配備,暫時不夠條件的可按第三種方案配備,但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達到第二種方案的要求。
(3)音樂課教學器材的配備數量是按每個學校裝備一個音樂教室,每室都需要量進行配備等等。
(二)教師待遇問題
財力的第二個方面則顯現在教師的待遇問題上。在被調查的14所學校中,有8所學校音樂課出于其他科任教師兼教的狀態,即便是新進教師,學校也會以語數課程先進行安排,剩下的再分配科目。筆者并不認為“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在教育方面并不是一件可取的行為。師資緊缺對教育帶來的影響有目共睹。上課秩序混亂、占課情況嚴重等。師資少則成了一個重大問題。那么偏遠農村為什么留不住教師呢?很多教師削尖了頭都要往城鎮以上的地方考,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待遇問題。作為管理層一定要重視人才的引進以及留住師源問題。人才的引進在現實上有一定的難度,那么首先滿足崗位人數,“專人專崗”,不再出現兼教情況,再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相比又不是專業出身教師又在兼教的音樂課要好很多。且近幾年,該省的免費師范生越來越多,被派入各個鄉鎮的教師越來越多,但音樂教師依然是少數,所以主管部門應積極主動向相關部門要求或申請,堅決不能忽視音樂教育這一項重要的課程。
當下社會對“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人”重視,曾今什么都學習的“師范”專業已不滿足當下的各科目的要求,“術業有專攻”這句話真正的符合如今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師待遇,完善教師住宿環境,讓教師愿意留在鄉村,支持鄉村教學,從而使農村孩子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
二、音樂教師的自身發展
很多教師在參加工作開始時會進行不斷地學習,向各方教師進行學習吸收經驗,但經過幾年的教學,有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后便很少進行學習,總是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常規管理,沒有創新,沒有經驗總結,從前怎么教現在依舊。思想陳舊不說,更不能滿足新的教學理念。筆者對部分教師進行了訪談與交流,一半以上的教師不知道音樂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甚至有教師不知道有種這個標準存在,可見在農村地區音樂教學方面的“隨意性”。那么在新一輪的改革中,教師們一定要積極的反省,積極的進行培訓,廣泛吸收國內外優秀的教學理論,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音樂教學活動交流,取長補短,不斷進行業務素質的提高。
當然,如何將培訓內容、體系等融入到當前的課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且艱難的問題。很多教師反映培訓的內容理論性太強,很難融入到實際的課程中,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去實踐,每個學生甚至每個班級都是不同的個體,不可能用一個模子去生硬的套,用新理念進行教學肯定是需要一個過程,在實踐的開始肯定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但在這過程中能一步步總結出很多的教學經驗,同樣為后續的教學理念的更新也鋪墊了更多。所以不僅僅要勤于學習,還要努力地去實踐,不懼難,不懼麻煩。
在筆者調查的這群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太喜歡音樂課占了近一半,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課程設計有很大的關系,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程興趣便是一個重點,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進行更新與豐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關注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學校連課本上要求的單元內容都沒有完成,如編創、音樂劇、很多的教學體驗學生感受不到,那么這又如何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素養能力呢?音樂課程并不是為了要讓學生在某一時間范圍中能掌握多少技能或技巧,而是要重在掌握技巧的過程之中學得到什么,感受了什么,體驗到了什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則是關注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驗到音樂學習過程的重要,通過體驗,逐步將學習的技能轉化成自身的能力,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教師要認清自身所擔負的責任與義務,國家需要的人才并不僅僅只是出在省城等大城市,大多數的下一代都出生在城鎮地區,國家要發展、也要進步,是每個人的責任,更是每個教師的努力與付出,只有積極的參與到音樂學術交流和調研活動中,對學習多思考多時間,才能更好地對課堂對學生作出回饋。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學生對音樂課程學習觀念
除了以上兩點,學習的接受體——學生自身也需要有很大的轉變。
在調查的過程中,70%左右的學生并不認為對音樂相關方面的學習重要,學生自身不重視音樂課程,有些學生更是在課堂紀律上無視音樂課堂,這也成為音樂教師頭疼的原因之一。那么這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努力也需要學生自身的思想轉變。作為新時代的學生,要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對自身素養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音樂課早已不再是以前所說的“小三門”“副科”,也不再是只起到“對緊張的學習進行放松的課程”,所以在教師的努力引導下,學生從自身做起,在思想與行動上將音樂課與其他課程擺在同等的水平上。
作為學生家長,更應該更新觀念,不能再一味只追求分數、成績,更要注重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成績定終身的時代已逐步過去,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會有不同,不能還以分數來埋沒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
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不能只靠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更需要與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密切配合。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要完善音樂教學的加強監督、加完善音樂教學環境與設備建設,充實教師資源,組建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作為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更新教學理念、鉆研學生與教材、增強教學組織能力、提升專業素養,使自己不斷與時俱進;作為學生、家長,要更新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藝術學習氛圍與心理環境,而作為學生自己,提高音樂課程的學習認識與興趣,發揮出主觀能動性,配合學校的音樂教學工作。希望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為改善新課標下的鄉鎮音樂教學現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簡介:柴林典(1992—),女,土家族,湖南省張家界人,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科教育(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