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是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厘清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關系有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進一步的發展,而除了物質為載體的絲綢、瓷器、香料等,還有以藝術為載體的音樂、繪畫、文學等,其中音樂在絲綢之路傳播的過程中尤為重要。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樂器、器樂通過此通道進行傳播發展,例如揚琴、琵琶等,這些樂器的相互交流一方面為我國的音樂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也為中國音樂元素傳向世界各國提供了契機。本文以揚琴為例,探析絲綢之路中“鏘”的發展,通過分析揚琴在樂隊中演奏作用的演變進而探求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及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對世界音樂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關鍵詞】揚琴;絲綢之路;新疆;演奏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自漢以降,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便逐漸開辟。然而作為一條長期以來人類相互交流的一條交通要道,其經濟意義、文化意義十分重要,在人類交流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以此為紐帶日益加深聯系。絲綢之路是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即“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厘清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關系有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進一步的發展,而除了物質為載體的絲綢、瓷器、香料等,還有以藝術為載體的音樂、繪畫、文學等,其中音樂在絲綢之路傳播的過程中尤為重要。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樂器、器樂通過此通道進行傳播發展,例如揚琴、琵琶等,這些樂器的相互交流一方面為我國的音樂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也為中國音樂元素傳向世界各國提供了契機。本文將以揚琴為例,試探析絲綢之路中“鏘”(即新疆揚琴)的發展,通過揚琴在樂隊中演奏作用的演變,進而探求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及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對世界音樂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一、揚琴的起源及流布
揚琴雖然為外來樂器,但卻不同于鋼琴、小提琴、小號等外來樂器,其雖來自異域,但是由于進入中國時間較長與中國文化結合較為密切,故有著極為深厚的中國“血統”,抑或說揚琴已成為當今中國民族器樂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揚琴在絲綢之路的流變研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其作為樂器發展的歷程。在《絲綢之路上的揚琴源流考》一文中,作者認為揚琴由波斯-阿拉伯地區起源,這為揚琴與絲路的關系以及揚琴在絲路上的傳播方向提供了有力證據。以歷時的發展來看,不同時期揚琴的發展與影響不同,共時的角度去觀察不同地域的揚琴雖形制相近卻有著迥然不同的音樂風格。歷時與共時兩者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揚琴在中國的發展脈絡與不同地區揚琴樂器的風格。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地區,地緣上臨近古代的波斯——阿拉伯地區,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中新疆地區是其必經之路,故與波斯——阿拉伯地區的交往尤為密切。揚琴的傳入目前學界有兩種觀點,一說揚琴來自波斯——阿拉伯地區,一說揚琴來自西方經海路傳至我國。從音韻學角度考察新疆地區對揚琴的稱呼——“鏘”與古波斯——阿拉伯地區相同,從這一點進行考察,可知新疆地區揚琴與揚琴發源地的關系。而“海路說”所提供的揚琴始稱“洋琴”的說法也有證據可尋,究竟是以單線路傳入中國,還是經陸路與海路兩條線路傳入中國,還有待更多的材料與證據進行核實,但可以確定的是揚琴為外來樂器無疑。
既然來自異域樂器,其服務主體最初便必然不屬于中國音樂體系,而隨著在中國的不斷發展與演變逐漸地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在不同的省市自治區等形成了具有當地音樂特色的音樂風格,新疆便是中國眾多揚琴音樂風格所屬之一。新疆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各民族音樂文化在此地相融,形成了多元一體的音樂風格,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精華共同造就形成了當下中國新疆地區揚琴的藝術特征。
二、“絲路”上揚琴的演變
揚琴最初傳入我國時由于樂器的形制,造成揚琴以銅弦為主且雜音較多,并且演奏所使用的擊弦工具較為簡單,沒有對音色進行進一步的處理。揚琴音色的優劣,一方面在于對樂器本身的處理,另一方面在于對揚琴演奏所使用的擊弦工具的處理,保證了揚琴音色中雜音的多寡與發出聲音的堅實與否。在擊弦工具的頭部所使用的包料的質地、薄厚等都會影響到其作用于琴弦時是否出現雜音等諸多要素。揚琴作為一件外來樂器,無論是經陸路還是海路傳入中國,其若要適應中國音樂的發展就必然會進行相應的變化。從其主體的改革到對擊弦工具的改革,再到律制、材料等諸多方面的改革,表面上看揚琴是一件舶來品,而實際上現在我國所使用的揚琴是經過中國人民的不斷創新改革而形成的符合中國人聽覺審美的一件民族樂器。
(一)揚琴主體的演變
揚琴的中國化進程的變化體現在諸多方面,而主體的變化是重要變化之一。最初揚琴傳入我國時所使用的是二排碼,而后由于中國人民對于音樂審美的需要以及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需要,揚琴由二排碼改進成為四排碼,這樣一來揚琴在使用過程中更加便利,演奏有更大的張力。與此同時,揚琴的共鳴箱、琴弦也進行了相應的變革,一方面加大了共鳴箱的體積,另一方面改銅弦為鋼弦,這兩種變化使揚琴的聲音更加渾厚明亮,材料的更替也使音色更加純凈;另一方面對于揚琴擊弦工具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眾所周知,揚琴的發源地波斯——阿拉伯地區,由于氣候條件的原因鮮有竹子,故在揚琴最初所使用的擊弦工具或為木質,然而相比竹子而言,由于竹子的纖維比木頭含量更為豐富,所以竹制的擊弦工具彈性優于木制的擊弦工具。這一改革不僅在演奏速度上使中國揚琴優于傳統揚琴,在音色上由于擊弦的柔和程度要優于木制的擊弦工具,對于演奏者而言由于制作材料的輕量化使在演奏過程中可以減輕長時間擊弦所帶來的勞累感。
(二)揚琴律制的演變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揚琴由二排碼變為了四排碼,這不僅影響著外觀形制的變化更影響著揚琴律制的變化。揚琴由最初的七音型、八音型,逐步演化成為雙十型、雙十二型等,音位的增多使揚琴的表現力更為豐富。此外,由于我國民族樂器普遍采用五度相生律的律制,而為了順應演奏的需要,揚琴的律制也要進行相應的改變才能適應其他主奏樂器的律制,故揚琴傳入我國后亦采用五度相生的律制。所以,與西方傳入的揚琴的“十二律”不同,中國揚琴采用的是七聲音階序列、五聲音階為主的模式。由此可知,揚琴在傳入我國后不僅在形制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律制方面也有較大的變革。
(三)揚琴演奏技法演變
項祖華以“左右全能、點線結合、曲直相兼、縱橫交錯”來概括當今揚琴演奏的發展趨勢。揚琴形制與律制的變化使揚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自身的演奏技法,尤其是在擊弦工具進行改革后衍生出更多樣的演奏技法,如輪竹、顫竹等,而在琴弦的處理方面有滑抹、揉弦等技法。技法的創新使揚琴得以有更豐富的情感表達能力,使其在中國民族器樂中的地位長盛不衰。
綜上,正因為揚琴這件樂器可以依時代不斷進化、依地域不斷變革,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藝術環境與新的審美需求。諸多外來樂器通過不同方式演進形成與中國文化如何的形制,這說明文化向心力所造就的審美的相似性,而審美的相似性又使揚琴這件樂器依據中國人的審美進行了演變,從而適應了中國人民需要在中國大地上進一步發展。
三、新疆揚琴的伴奏特點
正如上文所言,我國新疆地區由于受到古波斯——阿拉伯地區文化的影響文化呈現出多元性,與中國其他地區所使用的揚琴相互融合有具有一定的地域風格。而這種地域風格特點在揚琴作為伴奏樂器方面體現得較為全面。中國新疆部分地區稱揚琴為“鏘”,“據了解,在中亞地區,包括前蘇聯幾個中亞加盟共和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哈薩克,還有中國新疆的揚琴過去都稱作‘鏘”,這進一步說明新疆使用的揚琴與絲綢之路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新疆地區揚琴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業樂團中所使用的揚琴,另一種是民族民間音樂中所使用的揚琴,兩種雖略有細微差別但整體上趨同。由于揚琴在諸多表演形式中多處伴奏地位,故本文所討論重點在于伴奏特點,對兩者的細微差別不再進行贅述。
由于揚琴或由“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而新疆地區又是揚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最前沿地區,所以,在這一地區揚琴的發展較為完善且保留了當地的音樂特點。在我國諸多民間藝術形式中都有其身影的出現,例如,在木卡姆、山東琴書等民間藝術形式中揚琴均以伴奏身份呈現,也因為揚琴這件樂器有“融合音色”的特點,使其在新疆音樂中得以大規模推廣使用。
新疆地區的音樂極具特色,融我國眾多民族音樂所長于一身,音樂熱情、粗獷,體現出新疆地處人民質樸的性格。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維吾爾族、漢族等十幾個甚至于幾十個民族定居于此,語言類型多囊括三大語系中十幾種語言,“從音樂文化的體系上講,這里并存著中國音樂調式體系、歐洲音樂調式體系、波斯——阿拉伯音樂調式體系這三大音樂調式體系。”受三種音樂體系的共同影響形成今天新疆音樂的深厚文化底蘊,而新疆的揚琴伴奏就是在這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音樂中不斷發展而來的。新疆音樂的旋律節奏有著非常明晰的特點,這也使新疆揚琴在伴奏過程中遵循新疆音樂的發展。
一件樂器的伴奏特點與其所使用的演奏技法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演奏技法的不斷提升伴奏也愈加豐富,新疆揚琴的伴奏也由簡單的和弦節奏發展成為具有復雜和弦、節奏型等具備高水平演奏技法的伴奏樂器。在傳統技法中運用了齊竹、分竹的演奏技法,使揚琴在伴奏聲部中演奏技巧得到了極大的展示。在創新技法的應用方面有雙反顫竹、雙手輪指等,這些技巧的加入使揚琴在伴奏聲部能更加酣暢地展現新疆音樂的特點。在揚琴新疆音樂的伴奏中常出現一些具有新疆地區濃郁特點的節奏型,例如前三十二后十六分附點音符,而揚琴快速的反應特點使演奏者可以較為準確地表現出這些節奏型,使音樂更加和諧地配合主奏樂器或主唱,使音樂更加豐富飽滿。在新疆揚琴的演奏手法中還加入了“壓揉”這一元素,“壓揉”原為古箏、琵琶等撥弦類弦鳴樂器的審美理念,一說是借用卡龍琴的演奏手法。在揚琴的演奏過程中這種手法的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新疆音樂的特色。而且其改變了揚琴演奏擊弦而發出單一音的特點,使伴奏音樂更富于張力。創新技法應用的雙反顫竹使得揚琴在伴奏中其音色更加具有表現的張力,而雙手輪指可以模仿新疆戈壁荒上飛沙走石的環境特點。此外,擊弦所使用的琴竹有不同的材質有鋼片琴竹、氈頭琴竹等,這些琴竹的使用也使伴奏過程中揚琴的音色更加豐富。以上所述,這一系列的創新與借鑒發展正是新疆揚琴可以長盛不衰、為人民喜聞樂見的關鍵所在。
四、新疆揚琴發展的意義
新疆揚琴音樂的發展對當地音樂教育的認知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推進“西部開發”與“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中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對于揚琴的認識有助于推動音樂文化“多元一體”的認知,形成音樂為核心的文化內聚力,并且在傳統音樂的認識過程中形成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對于新疆地區的發展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們應當認識到,所有的音樂都是有價值的,都值得學習,而新疆揚琴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借鑒意義對于音樂教育尤其是傳統音樂教育大有裨益。
新疆揚琴作為一件伴奏樂器在樂隊演奏中不可或缺,在民族樂團與民間音樂中都有其身影的出現,其可奏和聲使得音樂整體更加豐滿,藝術內涵更加豐富;其靈活性可以表現新疆地區中豐富的節奏型,并且可以較好地勝任新疆地區音樂中較難的節奏型,這是有其樂器屬性所決定的。所以,新疆音樂中揚琴的加入可以更加完善地表現新疆地區音樂的特點。就新疆地區音樂的整體發展來看,揚琴作為伴奏樂器,它的加入一方面可以促進新疆地區音樂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新疆地區的音樂在絲綢之路上被其他國家所接受做出貢獻。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絲綢之路上的其他國家在音樂文化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而文化的交流可以促進經濟的交流。新疆地區是一個多種文化大融合的地區,所以,將我國新疆地區作為一個中心進行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建設重心之一,有助于與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文化交流。從揚琴作為樂器的相同性與中亞各國形成相似互文便可看出文化的交融性。故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有助于經濟的交流發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不僅有利于民族團結,更有助于交流合作發展。
五、余論
本文借助新疆揚琴的演變與發展,以揚琴在新疆地區的傳播與流變為例,著眼于全國各地區乃至世界視閾下對揚琴發展進行比較,旨在深入認識揚琴這件樂器與“絲綢之路”文化的緊密聯系及其傳播與演變所形成的文化影響。洞悉絲路背景下傳統音樂藝術伴奏發展的連續性與區域文化的獨特性,對當今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與發展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上述研究表明,我國揚琴的形制近似,但受不同地理環境與人文文化的影響,其音聲有著較大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地域上的絕對割裂,而呈相互滲透與相互獨立狀。由此知,同一件樂器在不同地區經過與當地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帶有該地文化底蘊的樂器;揚琴的變化并非偶然,而是這一地區文化內核所賦予不同的審美觀反映在樂器上的表現。在不同地區,對揚琴音樂的認同體現了人們對藝術的審視所具備的共性。首先,應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同時也應重視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它可以使我們看到“絲路”對于文化、藝術傳播的積極影響與幫助,以及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藝境之下,新疆揚琴所表現出來的域性特質。
從當今揚琴在絲路中的發展看,我們不用過于擔心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抹殺掉區域文化的特質魅力,更沒必要將藝術以絕對區域進行劃分。就一般意義而言,絲路上的藝術傳播多呈線性狀,即由東向西或西而東漸。筆者堅信,揚琴在樂隊中的地位通過不斷地發展與演進,最終會為新疆地區的民族音樂乃至整個中國諸多地區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出可借鑒的意義,同時也為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建設與交流提供寶貴經驗。
作者簡介:周陽(1990—),男,漢族,河北保定人,中國音樂學院2015級電子音樂專業碩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