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管風琴在演奏時與其他鍵盤演奏是不同的,電子管風琴的演奏比其他鍵盤樂器的演奏表現力更強烈,被稱為“一個人的交響”。電子管風琴在其演奏的過程中,通過演奏者的四肢和軀干等各個部位相互的協調運動,展現其獨特的舞蹈化氣質。本文從電子管風琴在演奏時的具體動態特征入手,通過對其演奏時的象征性動態特征和造型性動態特征兩方面的分析,總結出電子管風琴在演奏時的具體動態特征。
【關鍵詞】電子管風琴;演奏;特征;動態
【中圖分類號】J624.2 【文獻標識碼】A
一、電子管風琴演奏動態特征的概述
(一)在古典風格樂曲表達上的動態特征
電子管風琴在對古風風格樂曲進行演奏時,從整體演奏風格上來說,表達相對較為含蓄一些。譬如,在對于德國作曲家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這首曲子的演奏中,由于這首曲子具有非常強烈的宗教儀式感,因此,要求演奏者的動作設計一定要嚴肅和莊嚴,在充滿力量的同時,盡量做到情緒的飽滿。無論是演奏者的頭部還是腰部,都應該保持著一定的內容。演奏者的肢體動作應該隨著樂曲的整個走向為主,隨著樂曲主題不斷戲劇性的變化和速度上的變化,演奏者在律動的過程中,也要根據音樂的具體情況逐漸放開自己的肢體,隨著音樂的起伏逐漸使自己的情緒高漲起來。在演奏的過程中,整個演奏的運動都是以演奏者的小肌肉群運動為主。最后,隨著整個樂曲接近尾聲,演奏者的動作也要隨之變成一個莊嚴的演奏形象。在演奏過程中,對于自身動作的設計應該是從演奏者的內心產生的,而不是演奏者提前設計和記憶好的動作。
(二)在流行風格樂曲表達上的動態特征
電子管風琴在對于流行風格樂曲的演奏時,從整體的演奏風格上來說,與古典風格樂曲相比而言,肢體動作的表達上更具有現代感。例如,在對于日本洼天洪大師的流行作品《5000w》的演奏時,其樂曲的爵士風格非常鮮明。因此,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其動態的感覺必須要跟隨著整個音樂的感覺和形象去設計。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掘自身的角色感,通過手臂、腰和大腿之間的共同互動和參與來表達對整個樂曲的認知和體現。具體表現,如同演奏者站在椅子上表演性感十足的爵士舞一般,表現感十足。
二、電子管風琴在演奏時的表情動態特征
(一)肢體上的動態表情
對于一個優秀的電子管風琴演奏者而言,在其對其中各種類型動作的設計時,都會對所設計的動作,無論是在外在還是在內在上有著較為統一的情感表達。每一個動作都不能忽視,哪怕是一個較為細微的眼神或是某一個手指的動作,都會引起電子管風琴演奏者的注意和重視,這些細節上的設計也會使電子管風琴在演奏時可以為觀看者帶來藝術上的感受。因此,在電子管風琴演奏的過程中,每一部分的肢體運動都應該引起演奏者的重視。然而,往往會有一些演奏者將自己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節奏的演奏上,對于其演奏過程中的動態、肢體動作卻有很大的忽略。所以,如果一個電子管風琴的演奏者想要更好地完成樂曲的演奏,就一定要注重對整體運動的設計和關注。
(二)臉部的動態表情
電子管風琴在演奏的過程當中,臉部的動態表情會根據演奏樂曲的情感而變化。比如,在演奏較為歡樂的樂曲時,演奏者的臉部動態表情就應該隨著所演奏的音樂自然地流露出開心快樂的表情;當演奏較為憂傷的樂曲時,演奏者的表情也應該隨著樂曲表現出憂傷和凝重,加之演奏者肢體動作的配合,從而更加全面地詮釋樂曲的情感。對于電子管風琴演奏的整個表演而言,臉部的動態表情也是非常重要的,觀眾除了觀賞演奏同時也會關注到演奏者的面部表情,因此,演奏者的面部表情如果做到了合乎時宜,那么也會為觀眾帶來一種非常強烈的代入感和真實感。
(三)手指上的動態表情
在電子管風琴演奏的過程當中,手指的表情也是非常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電子管風琴可以對不同樂器的發聲進行模擬。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時,需要根據具體模擬樂器的演奏方式來調整手指的觸鍵。譬如,在對于山西民歌《看秧歌》一曲演奏時,存在著一段嗩吶的獨奏,由于這一部分是表現從山的另一邊傳來的聲音,所以,要求演奏者需要用非常輕柔的手法去觸碰按鍵,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手腕盡量輕柔,觸鍵時盡量減少用力,從演奏者的手指就可以反映出整個音樂的音樂形象。與此同時,通過演奏者的手指動態表情,也可以向觀眾傳遞一種較為悠遠的山外之音。然而,在這首樂曲中打擊部分也是非常鮮明的音樂表達,演奏者要對打鼓的動作進行模仿,并在鍵盤上對打鼓的動作進行適當的設計,這些細節上的設計對于樂曲的表達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這一部分的表達,演奏者可以讓其自身的左右手掌很自然地在鍵盤上進行拍打,隨著拍打速度的快慢變化,從而產生抑揚頓挫的旋律,使受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真的在打鼓一樣。隨著手部形態的不斷變化,將樂曲的節奏逐漸展現出來,從而展現出其所要傳遞的內在情感,將其濃厚的中國風感覺進行充分表達。
三、電子管風琴在演奏時的象征性動態特征
電子管風琴在演奏的過程當中具有獨特的象征性語言。所謂獨特的象征性語言就是用較為具體的音樂表達其特殊的含義。比如,在對于得德彪西《淹沒的教堂》這個作品進行演奏時,電子管風琴就將其畫面感更加清晰地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在樂曲開始時,首先電子管風琴演奏出了洶涌的大海浪聲和風聲,緊接著,隨著教堂鐘聲的傳來,女高音聲部的表達將人們帶入到了一個正在祈禱的狀態之中,最后,隨著風聲和波濤聲的相繼出現,整個演奏在不斷的減弱和朦朧當中結束。在流行樂曲的演奏過程中,有時很多間奏是由演奏者事先做好的,在演奏的時候并不需要演奏者演奏,只需播放音樂即可。但是,作為舞臺上的表演者,音樂是一直連續不間斷的,因此演奏者也不能夠對此無動于衷。一名優秀的電子管風琴演奏者,在此期間應該隨著音樂的感覺和含義進行象征性的身體律動。譬如,可以與臺下的觀眾進行互動等。雖然這些是虛擬的,可是這些虛擬的動作會在舞臺上產生非常好的效果,也會有非常好的舞臺感染力。演奏者也可以適當地站起身來,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與臺下的觀眾進行互動,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
四、電子管風琴在演奏時的造型動態特征
對于電子管風琴在舞臺上的表現而言,非常重要的就是其造型性。他的造型并不是對于那些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的模擬,而是根據電子管風琴在演奏過程中的規律性進行美化和加工的一種藝術語言。根據電子管風琴演奏造型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要有含義,有靜有動,并在演奏的靜止和停頓的過程中展現出較為深刻的韻味和含義。演奏者對于演奏過程中的每一個動作和樂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造型性,因此,在表演方面,演奏者在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包括時身體角度、手指力度以及整體動作幅度等都要根據音樂具體的形象去研究。在處理作品時也要求演奏者做到細膩和生動,不斷變化,對于在樂曲高潮部分的演奏也應該具有適當的強調和夸張。
五、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從電子管風琴在演奏時的具體動態特征入手,通過對其演奏時的象征性動態特征和造型性動態特征兩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出電子管風琴在演奏時的具體動態特征,希望能夠為日后他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陳秋月.新的歷史語境下中國電子管風琴學派之構建說——對于同源性問題的再思考[J].音樂生活,2018(6):29-30.
[2]王茜.音樂作品演奏設計的前置美學思考——以電子管風琴演奏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樂《悲愴》為例[J].黃河之聲,2018(9):86-87.
作者簡介:葉新(1970—),男,漢族,福建,碩士,副教授,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