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東方文明傳播至世界各地,漢語“茶”成了一些國家的“外來語”。在當今旅游業蓬勃興起之時,“茶文化”之旅作為特種旅游項目,越來越顯示出它特有的魅力。
“天堂”與“茶文化”
從十一世紀起就被譽為“人間天堂”的杭州,素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茶葉之都”等稱號。絲綢、茶葉、陶瓷這些中華文明的瑰寶,凝聚在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都里,源遠流長,其中尤以茶文化的影響最大。
到過“天堂”的人,幾乎都知道“西湖龍井茶”,還知道龍井茶葉和虎跑泉水是“西湖雙絕”,于是便去尋覓新西湖十景中的“龍井問茶”和“虎跑夢泉”。茶園的旖旎風光和泉水的叮咚聲響,加上一杯甘泉香茗,沁人心脾,旅游者更是樂而忘返。
甘甜的香茗,往往引起人們探索“茶文化”的欲望,而悠久的茶歷史和隨之產生的茶故事,不僅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還啟迪人們去進一步尋勝探幽,把旅游推向一個新的層次。
馳名海內外的西湖龍井茶,每年摘四次,清明前采制的特級龍井茶稱“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高級龍井茶稱“雨前”茶;夏秋兩季采制炒青茶。據說,真正的龍井茶只產于老龍井(距龍井三里)的獅子峰一處,其中胡公廟前的18棵茶樹,還被乾隆皇帝封為“御茶”。現在,這18棵老茶樹已成為古跡。“龍井”茶鄉也已延伸至靈隱、雙峰、龍井、九溪、翁家山、梅家塢等風景優美的村子。
杭州除了著名的龍井茶以外,靈山洞附近的九曲紅茶和余杭的徑山茶更是久負盛名。傳說余杭的徑山寺為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當時,寺里曾舉行盛大的“茶禮”,隨著佛教的流傳,“茶道”也從這里遠渡東洋。
茶,自古就入詩入畫。自陸羽的《茶經》問世以后,飲茶成為文人雅士的風尚。從“飲茶”發展到“品茶”,更是中國茶文化成熟的標志。蘇東坡在任杭州太守時,常帶著名茶去虎跑、龍井、玉泉等處煮泉品茗,“從來佳茗如佳人”正是他所作之詩句。陸游在杭州孩兒巷小樓一夜聽春雨之后,寫下著名詩篇《臨安春雨初霽》中有言——“晴窗細乳戲分茶”,更是成了后人品茶的引證。茶文化又是中國文化中最好普及的一種文化,它滲透到每家每戶,以至中國的成語中,將最低的生活標準說成為“粗茶淡飯”。在杭州,名勝古跡處必有茶事,它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給旅游平添了無限的情趣。
應運而生的茶葉博物館
中國茶葉博物館倚山而建,面對五老峰,東鄰西湖,放眼望去,周圍茶園簇擁,群山連綿,只見綠樹粉墻與枝繁葉茂的茶園相映成趣,博物館所有的建筑周圍沒有圍墻,如同一個休閑景區,走進去你會覺得處處彰顯著茶文化的韻味,它回歸自然的田園風光吸引著無數茶文化愛好者和中外游客。
由于博物館是建在山上,需徒步前往,無數個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灌木叢中。博物館大門口除了刻有運輸茶葉、銷售茶葉故事的浮雕外,更有歷代碑石、拓片、名帖與名人書法,古趣盎然,使得人們不禁沉醉于墨香之中。
走進博物館,無論是在室外還是庭院,無論是水邊空間還是林下空間,到處分布著別具特色的茶樓,心茶亭、一品亭、玉川樓、七椀居、清風閣等不一而足。坐下來品一杯香茗,靜聽山中鳥鳴,聞著花草芳香,給人帶來幽雅清凈、心曠神怡的愜意。
據說,這些茶樓題名均有出處,茶樓的匾額也多為書法名家題詞。例如心茶亭來自日本茶道,玉川樓、清風閣的得名來自愛茶成癮的唐代詩人盧仝筆下。盧仝善于描寫飲茶感受,他的《茶歌》為很多茶客熟知,以至于后代詩人只要品茶,每每與其相比,興味濃時,常以“七碗”代稱。
龍井山下的茶葉博覽
龍井路邊的這座“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舍典雅簡潔,內部陳設具有高度的知識性、藝術性和可游覽性。
茶史展廳用大量的圖片和資料,從5000多年前發現茶并飲用茶的神農說起,展示茶的歷史。其中有年代古遠的神農像和《神農本草》(復制本),還有一些難得見到的名畫,如《聽琴啜茗圖》描繪了唐代婦女聽琴品茶的情景,《攆茶圖》表現了唐宋間士大夫階層清飲品茗的方式,以及《清明上河圖》(局部)復制本……此外還有南宋時經云南與西藏地區進行“茶馬交易”的古道遺址照片,以及15世紀以來中國茶葉傳播西歐的圖片等資料。還有一些實物和茶具、茶葉樣品,古今制茶機械的圖片和實物。
茶事廳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茶之種”用大量圖片展示中國的各種茶樹、茶園和種植技術,可見“喝茶容易種茶難”,一部茶葉發展史,就是一部歷代人民對茶葉的認識和利用史;第二部分“茶之制”介紹了從古到今采摘和制作茶葉的各種方法和工具;第三部分“茶之藏”則介紹了古今貯藏、保存茶葉的方法和各種器皿;第四部分“茶之飲”展現了中國經過千百年發展的特有飲茶藝術,特別介紹了茶葉與水的重要關系,此外這里還陳列了現代名泉的瓶裝樣品,向人們介紹沖泡茶葉的藝術;第五部分“茶葉與健康”展出自《神農食經》以來對茶藥用功效的研究,概述茶葉的主要藥理功能。
茶萃廳展示各種名茶,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緊壓茶等種類,每一類又有許多品種,而好些名茶都以名勝冠名之,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廬山云霧、洞庭碧螺春……使人由名茶而聯想名勝,想名勝而欲品香茗。同時還展出世界各國的茶葉,如朝鮮雪綠茶,印度、斯里蘭卡紅茶,日本碾茶、玉露茶,倫敦拼配茶,美國速溶茶等。可見中國茶葉傳播至世界各地后,與各地的文化結合發展,已形成國際茶文化。
茶具廳、茶俗廳則以實物和實景組合的方式,展出各種茶具和飲茶的風俗。茶具分“唐以前”“唐”“宋、元”“明、清”四個部分,其中有許多珍品,如西周的印紋陶罐,戰國的陶杯,漢代的原始青瓷罐、碗和晉代的青瓷碗,以及大量唐以后至明、清的珍貴文物。茶俗廳以通曉明白、生動活潑的形式,通過一場場具體的“場景”展示中國各族人民獨具風格的各種飲茶習俗。江南民居中的“客來敬茶”,四川成都的“蓋碗茶”,廣東潮州及閩南的“功夫茶”,云南竹樓上的“烤茶、竹筒茶”,西藏獨具邊風的“酥油茶”,給人以身臨其境、耳目一新的實感。
中國茶葉博物館于1990年10月落成,這里曾舉辦過多次“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方興未艾的茶文化,將在旅游中愈益顯示出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