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二期課改提出:運動強調“培養(yǎng)幼兒對運動的興趣,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強調幼兒體質的增強和綜合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
興趣是活動的源泉,任何活動有了興趣才有動力,有了動力才會去實踐、才有可能體驗活動所帶來的快樂,才會有利于幼兒的健康發(fā)展。所以激發(fā)幼兒的運動興趣是我們開展運動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開展有效運動的保障。
然而在組織運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遇到幼兒對于運動不感興趣的情況,尤其是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偏小(3——4歲),情緒不易穩(wěn)定,注意力時間短,加之缺乏運動能力和運動經驗,更容易出現對運動不感興趣的情況。因此,在集體運動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小班幼兒的運動興趣、提高幼兒的運動能力是我們教學工作者應該努力探索的問題。
針對小班幼兒在運動中容易出現運動興趣減弱的情況,我利用集體運動教學主渠道進行了積極地嘗試,下面我來談談能夠激發(fā)小班幼兒運動興趣、提高集體運動教學效率和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發(fā)展的一些教學策略,以我的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讓孩子快樂運動
“興趣的秘密何在 ,關于興趣,蘇霍姆林斯基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如果孩子沒有興趣,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chuàng)設情景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的確,這一點對小班幼兒來說顯得尤為適當。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小,直觀形象思維占首要地位,情景化游戲化的教學更能讓孩子進入情景、融入角色,所以,運動游戲情景的創(chuàng)設是激發(fā)幼兒運動興趣的關鍵,它能讓幼兒在運動中得到滿足,獲得成功的體驗。
運動游戲情景的創(chuàng)設,不僅激發(fā)了孩子們不同的運動方式:彎腰、下蹲,跳越、鉆爬等等,同時與同伴的交往也自然地展開著,語言的表達能力、分類歸類能力都有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們至始至終都對運動保持著興趣與熱情。
由此可以看出,幼兒的運動興趣是從運動游戲中萌芽的,是在愉快的體驗中加深和提高的。布魯納說過:“任何教學形式都沒有情景教學來得直觀、深刻。”的確,具有一定情景的運動游戲,不但趣味性強,而且能讓孩子迅速進入境界,進入角色,提升運動興趣。情景化地運動游戲與幼兒的運動興趣呈動態(tài)的、互動的狀態(tài)。
二、借助動畫故事,讓孩子主動運動
教師是幼兒學習的榜樣,這一點對小班的孩子來說更為明顯。對于教師的一言一行孩子們都會積極地模仿,所以教師在運動中的情緒體驗會直接影響到小班孩子的活動狀態(tài)。因此,教師在和孩子們共同運動時,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夸張準確的動作、積極豐富的表情等方式來激勵幼兒主動地投入到運動中。
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小班孩子熟悉的喜歡的動畫片中的故事情節(jié),讓孩子們自己活動起來。
三、設置問題情景,讓孩子想象運動
設置問題情景的目的是引導幼兒不斷思考、想象,使他們產生更多的創(chuàng)意,讓幼兒的運動興趣始終處于激發(fā)、保持、再激發(fā)、再保持的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
案例:劃小船
在活動場地上,孩子們自由地推滾著圈圈,過了一段時間后,有的孩子總是重復著做滾動的動作,有的孩子將圈圈放在了一邊,已完全沒有了運動的興趣,還有一些孩子則用圈圈互相撞來撞去的玩。
這時老師就可以運用形象的語言設置問題情景:寶貝們,讓我們一起來“開船”好嗎?想一想船是怎么開的呢?于是有的孩子趴在圈圈上不停地用手腳交替地“劃”,也有的孩子坐在圈圈里面用腳轉動著表示劃船,而教師則不斷地用語言設置著情景:前面發(fā)現海怪,改變方向;風停了,繼續(xù)前進;不好,臺風來了,停止前進……盡管孩子們的動作看上去很幼稚滑稽、還很不協調,但是孩子們的活動興趣卻十分高漲,他們玩的不亦樂乎。
以上案例告訴我們:當幼兒的活動興趣減弱時,教師只要能巧妙地設置問題情景,就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思維進行大膽地想象,使幼兒保持著一種新鮮感,從而不斷激發(fā)他們用肢體動作大膽表現自己的想象。
四、合理投放材料,讓孩子樂意運動
材料是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直接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幼兒的發(fā)展依賴于對材料的操作。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玩具的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但玩具更為重要,他認為玩具有好有壞,好的玩具可以幫助小孩子身心的發(fā)展,壞的玩具便要發(fā)生許多壞的影響和危險。”陳鶴琴先生的這段話說明材料與幼兒的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教師必須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生活化的活動材料,來支持幼兒的活動。
小班幼兒對那些自己熟悉的、真實的、顏色鮮艷的、形象可愛的材料特別喜歡。因此,針對孩子們的喜好,我們把幼兒在生活中看到的、認識的、用過的實物,經過加工后做成了他們的運動材料。
總之,只要把材料變得形象、生動,就能激發(fā)起孩子們對材料的興趣,并樂于操作從而主動參與到運動中去,在運動中保持積極地、良好的運動狀態(tài)。
結語:
通過我的教學實踐發(fā)現:教師在尊重幼兒的自主性及能動性的前提下,在幼兒的運動過程中,應該不斷地觀察幼兒在運動中的情緒體驗,觀察幼兒的運動興趣是否有減弱的現象,當幼兒在運動中興趣減弱時,教師應及時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取相應的指導策略,激發(fā)幼兒繼續(xù)運動的興趣,以便使幼兒的運動興趣始終處于激發(fā)、保持、再激發(fā)、再保持的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贊科夫說過:“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上四條策略正是觸及了幼兒的情緒領域,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意境和生動的語言,激發(fā)了幼兒活動的興趣,調動了幼兒積極愉快的情感。這四條策略也是我在實踐教學中積累的點滴經驗,希望我的點滴經驗對各位同仁有所啟迪、有所幫助,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