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英


【摘 要】 目的:探究剖宮產產后出血應用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的臨床觀察。方法:本院相關人員在進行研究對象挑選的時候首先要對患者進行疾病的確診和診斷,證實了所有參與調查研究的患者都是進行剖宮產而且出現產后出血情況的婦女,在此基礎上選擇了疾病癥狀相對較為明顯的74例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且要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將其分成了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37例患者。其中將常規的止血方式應用于對照組進行治療,將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應用于觀察組進行治療,比較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要遠遠高于對照組,另外在不良反應發生方面的發生率也較低,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數據也要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結論:剖宮產產后出血應用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的臨床觀察效果明顯。
【關鍵詞】 剖宮產;產后出血;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臨床效果
目前在臨床分娩中,大多數的孕婦會選擇剖宮產的方式進行生產,也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手術方式之一[1]。在對患者進行剖宮產的時候,患者會由于手術切口大,造成的出血量也較大,和自然分娩相比出血量要多很多。一般情況下按照常規的治學方式效果不好,而且還會給患者造成身心方面的共同傷害,情況嚴重的會造成患者子宮切除,今后無法生育[2]。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針對剖宮產產后出血應用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的臨床觀察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在進行研究對象選擇的時候,是以本院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患者為標準的,所有患者都符合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癥狀,從中挑選了符合本次研究調查的74例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且將其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7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其中觀察組患者的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年齡為41歲,平均年齡為(30.54±2.45)歲,經產婦18例,初產婦19例,孕周為31~42周,平均孕周為(36.21±2.43)周。對照組患者的最小年齡為21歲,最大年齡為42歲,平均年齡為(30.67±2.56)歲,經產婦17例,初產婦20例,孕周為32~42周,平均孕周為(36.35±2.54)周。比較以上數據,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首先將常規的止血治療應用于對照組中,主要通過宮縮劑以及手動按摩子宮的方式來減少出血量,并且通過常規紗布墊壓迫出血部位,將紗條填入患者宮腔的方式進行手術。另外在觀察組患者中主要應用了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進行治療:1)要對患者是否可以進行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進行判斷,對患者的子宮進行施壓,如果出血量少的話,實行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成功概率就會大大增加。2)對所有進行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的患者進行相關手術。將可吸收線對患者子宮子宮切口下緣右側中外的三分之一處進行交接,找準位置之后進行垂直進針,并且要在相應的部位進行出針,反復2次[3]。在縫合之后要對患者出血的位置進行細致觀察,持續時間為10~20min,等到患者子宮出血情況有所控制,觀察子宮的顏色程度,已經轉為紅潤,并且有所收縮并且變硬,患者的其他各項生命特征穩定運行,再對患者的腹部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
主要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手術時間(min)和術中出血量(mL)以及在產褥病發生與子宮切除等方面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本研究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應用%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
從表1可知,觀察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與對照組差異明顯。
2.2 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優于對照組。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在產褥病發生以及子宮切除發生方面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詳情見表3。
3 討論
目前在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時候多采用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經過相關的實踐證明,該種手術方式對于控制產后出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臨床上的應用也逐漸增多[4]。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的主要治療原則為通過機械性外力對患者子宮平滑肌進行擠壓,通過有效的擠壓能夠促使患者子宮壁血管進一步壓迫,從而實現止血的效果。另外還可以通過擠壓來刺激子宮收縮,也可以實現止血的目的。
在孕產婦生產過程中發生產后出血的后果十分嚴重,嚴重時會直接造成患者死亡,臨床常規治療方式包括宮縮劑的使用以及按摩子宮[5]。前者可以加強對全子宮的收縮力度,后者可以加速子宮收縮速度,從而實現減少出血的效果。另外還包括子宮切除以及宮腔填塞等方式,但是相比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來說效果均不算理想[6]。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明顯看出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要高于對照組。另外在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方面,觀察組對應數據為(50.46±9.11)min,(680.47±231.19)mL,對照組對應數據為(68.98±12.13)min,(1132.44±341.25)mL,可以發現兩者差異明顯,觀察組數據優于對照組。在不良反應方面,觀察組1例產褥病,對照組4例產褥病,2例子宮切除,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總之,經過研究發現剖宮產產后出血應用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的臨床觀察十分有效,可以通過較為安全的治療方式減少剖宮產患者產后出血量,進一步維護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邵惠群,姚央沖.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產后出血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4,(03):438-439.
[2] 任蘭翠.剖宮產產后出血應用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05):81-82.
[3] 慕容紅梅,趙舉瓊.改良式子宮背帶縫合對剖宮產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及預后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8,(18):4289-4292.
[4] 吳芹,楊宏毅.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30):4194-4196.
[5] 賈琴,黃志勇.改良式子宮背帶縫合術和欣母沛在剖宮產后出血的臨床應用[J].臨床醫藥實踐,2017,(01):79-80.
[6] 孫瑩.改良式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20):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