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詩吟 文/圖

去年以來,我省各地積極探索,主動創新發展,形成了“莊浪模式”“宕昌模式”“聯合社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帶動模式”等提升合作社帶動能力的發展模式,尤其是“宕昌模式”,它是由合作社聯社控股富民公司的模式,在“莊浪模式”的基礎上,對合作社運營機制乃至扶貧組織形式的一種主動創新,成為了我省本土涌現出的合作社聯合抱團發展并創新產業扶貧組織形式的又一生動范例。
但無論哪種模式,均需實事求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時至夏至,萬物崢嶸。面對貧困村合作社“大水漫灌”問題的整改工作,在落實整改任務單的同時,廣河縣立足本縣縣情,依托牛羊優勢產業,探索出了合作社發展“四位一體”的“廣河模式”,不僅整體推進了全縣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還給出了一條落地有效的產業扶貧新思路。
“選好產業是基礎,選好帶頭人是關鍵。”廣河縣農廣校校長買云卿對記者說。近年來,廣河縣堅持黨建引領,由村“兩委”領辦,村干部發揮代頭作用,能人大戶牽頭經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了脫貧致富的重要載體。
由于前一天大雨的洗刷,放晴后的天空一片蔚藍,道路兩旁生長著蔥郁的樹,偶爾還能聽到清脆的鳥叫聲,空氣清新自然,處處是夏天的味道。走進水泉鄉老莊村,在悅耳的鳥叫聲中,還能聽到些許的牛哞聲和羊咩聲。
難道這個村子里有許多養殖大戶?
買校長似乎看出了記者眼中的疑惑,微微一笑:“待會兒你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見到肖進華的時候,他穿著一身休閑裝,利落干練,正站在太陽底下指揮,那是廣河縣進華牛羊飼養專業合作社正在修建的新養殖棚。只見他嘴上說著,手也不住閑,時不時說著說著自己也跟著埋頭干了起來。
“他就這樣,閑不住。”買校長顯然與肖進華相熟,司空見慣地說。
“這個地方位置好,冬暖夏涼,不容易得疫病,前面特意留出這么大塊空地,就是為了讓它們也出來‘散散步’,放松放松心情。”肖進華笑著向記者解釋,他所說的“它們”就是合作社里養殖的寶貴的牛、羊們。
而肖進華有兩個身份,他既是進華合作社的理事長,同時也是老莊村的黨支部書記。肖進華是地地道道的廣河人,早在十幾年前,他就開始搞養殖,情況也一直很不錯。說起怎樣養殖,市場情況如何,那是頭頭是道,是個真正的行家里手。
而關于創辦合作社,肖進華沉思了一會兒,開口說道:“我記得有一段時間縣上組織村里的能人大戶到外面學習,到白銀培訓,講的是科學養殖,我感觸很深。一個人養還是不行,你要想把這個東西(產業)做好,就得‘科學’、得‘規模化’,得‘大家勁兒往一處使’。”
讓養殖變得規模、變得科學,讓村子里的能人都能發揮作用,用自己僅有的能力引領大家一起富起來,這就是肖進華的初衷。
時間不等人,說干就干。2011年3月,廣河縣進華牛羊飼養專業合作社正式揭牌成立了。肖進華擔任村支書后召開了設立大會,建設成村“兩委”領辦的合作社,聚集5家養殖合作社、20戶養殖大戶的力量,依托全村保有牛存欄900頭,羊17000只的產業規模,2018年合作社經營服務收入540萬元,帶動貧困戶79戶,吸納到戶產業扶持資金58萬元,年按高于一般的15%進行保底分紅,戶均分紅收入1101元。

進華合作社養殖棚

老莊村養殖棚遠景

基礎母牛(前一)

受益農戶家的羊棚
對于比一般合作社保底分紅高5%這件事情,肖進華顯然有自己的想法:“我的目的就是大家一起富,我少一點沒關系,咱們村里的百姓一點都不能少。他們依托我的合作社賺得好了,積極性更高了,我們的合作社才會發展的越來越好,到時候還怕產業做不起來嗎?”
村里的馬向克來也是個資深的“養殖大戶”,年少的時候就自己養羊了,肖進華創辦了合作社之后,他就成為了第一批入社的人。
自己干的時候,也吃了不少苦頭:“那時候年紀還小,買羊要走80多里路,腳都磨出泡來了,后來有了三馬子還好一點兒,進了合作社之后,他們有統一的飼養標準,還有銷路,我只管養羊,剩下的不用操心,日子過得是越來越好啦。”2018年,馬向克來家已經脫貧。
自從有了合作社之后,馬由素夫一家人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他與馬向克來一樣,早在2016年就已經實現了脫貧。
在老莊村里,這樣的農戶還有許多,他們都成為了由科學養殖帶動的受益人,整個水泉鄉的羊存欄量有40000多只,僅老莊村一個村就有10000多只,老莊村儼然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村”。
今年,根據縣上“合作社中選擇發展”規模較大,運行良好、效益好的合作社認定為區域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原則上非貧困村不再組建村‘兩委’領辦的合作社,有區域性合作社帶動發展”的扶持政策,按照“區域性合作社+貧困村合作社”的運行模式,通過“合作社提供技術信息服務+農戶分散養殖+保護價收購+合作社集中訂單銷售+成員分紅相結合”的經營方式,進華合作社被縣上認定為區域性合作社,實現了產業鏈條延伸,調動了農戶養殖的積極性,增加了產業發展收入。
村子里的人從不喊肖進華的名字,只親切地叫他“羊客”,對于他們來說,“羊客”就是最好的致富帶頭人。
“一年一頭牛,三年五頭牛”,這句話已經成為了石磊村村民的順口溜,對于他們來說,家里這頭“從天而降”的牛成為了一家人的福音。

廣盛公司
近年來,廣河縣著眼于促進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均衡發展,采取統一品種、統一采購、統一防疫、統一服務的方式,按照貧困戶獎補6000元、非貧困戶獎補5000元的標準,在51個貧困村和12個山區邊緣非貧困村,整村獎補基礎母牛。
“你看,這張是我當時抽牛留下的照片,這個是我們給牛做的記錄。”馬成錄拿著手里的資料挨個給我們介紹,照片上,馬成錄牽著“抽來”的牛,笑得開懷。
走進馬成錄家的牛棚,他的妻子正在給牛喂食,牛一邊吃著一邊開心地哞哞叫著。看到記者的到來,他妻子有些怕生,向我們打了個招呼,又繼續喂牛,打掃。
“當時抽來的一頭牛,現在已經發展成祖孫三代啦,你們看,那個是我領的那頭母牛,那個是她女兒,女兒旁邊的那頭是孫子,那邊兩頭更小的,是一開始的那頭母牛今年剛下的,我們家這牛棚是越來越熱鬧啦!”馬成錄哈哈大笑,聲音里滿是歡喜。
而這些生育能力強、質量良好的母牛,究竟從何而來呢?
這還不得不提一提廣河縣伊澤苑牛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家合作社是集飼草種植、能繁母畜養殖、母牛育肥、屠宰加工為一體的省級示范社,真正實現了種養加一體化發展。
在這么好的政策下,伊澤苑合作社也盡了自己的一份力。政策出臺后,伊澤苑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礎母牛+貧困戶”模式,發展養殖業,設立了基礎母牛獎補發放基地,先后引進西門塔爾基礎母牛2550頭,設立了“母牛超市”,對基礎母牛進行20天的飼養觀察、進行統一防疫、購置農業保險、貧困村挑選采購等服務,目前已完成了12個貧困村2115戶貧困戶的基礎母牛獎補發放工作。
“伊澤苑是典型的‘小作坊,大規模’。”廣河縣聯合社理事長馬小奇對記者說。
“不光我們要發展、要掙錢,我們也得把附近的貧困戶帶起來,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社會義務,也是我們為家鄉貢獻的一份力量。”伊澤苑合作社理事長蘇銀礦這樣對記者說。
近年來,伊澤苑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牛羊肉加工銷售+貧困戶”的模式,投資3500萬元左右在三甲集鎮開發流轉38畝地,修建伊澤苑清真牛羊肉加工屠宰場。同時,合作社現有牛羊肉零售店13家,每天平均銷售牛15頭,約3000公斤,羊110只,約1800公斤,年銷售突破一億元,帶動424戶群眾入股發展,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0戶,合作社戶均分紅3200元以上,帶動26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步發展。
“不僅如此,為了帶動周邊的貧困戶,我們現在以高于市場價每公斤1元收購貧困戶的育肥牛,同時向周邊養殖戶以低于市場價每公斤0.1元供應飼草。”作為一個自身發展快,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伊澤苑竭盡所能地為貧困戶著想,謀福利。
從基礎母畜工程的優質母牛,到不遺余力的優惠政策,伊澤苑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積極幫扶帶動,做農戶幫扶帶動的能手,在全縣產業脫貧中樹立了榜樣。
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的區域合作社——進華合作社,千方百計為村民謀福利、提供便利的榜樣合作社——伊澤苑合作社……在全省合作社問題整改工作中迎頭而上,不斷涌出,不僅歸功于“一社一策”的指導,更源于這個過程中廣河縣實事求是、積極探索的符合本縣縣情的“廣河模式”。
“別人的模式好,我們就能照搬照抄,直接拿來用嗎?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拿來主義’根本不適用,我們得保持冷靜,以實踐為基礎,科學思考,思考出一條適用于廣河的新模式。”在講述“廣河模式”時,廣河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馬進福這樣說。
而“廣河模式”的“四位一體”究竟是什么?
馬進福這樣解釋:“這‘四位一體’主要是產業發展公司帶動、合作社聯合總社帶動、區域性農民合作社帶動以及村‘兩委’領辦合作社帶動的四種模式。”
去年,廣河縣注資2000萬元,成立了廣河縣廣盛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通過“產業公司+聯合社+合作社+貧困戶”的運行模式,吸納縣聯合社、鄉鎮聯合社、貧困村合作社的產業到戶資金、合作社項目資金、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入股到產業發展公司,按照8%的比例進行保底分紅,促進了貧困村合作社抱團發展、實現規模效益,提升帶貧能力,有效增加貧困戶產業收益。
“廣盛公司的主要作用是牽頭引領、示范經營。”廣河縣廣盛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作彪用簡單的語言總結了廣盛公司的功能作用。

致富標語

希 冀
而“四位一體”的第二個部分就是合作社聯合社的帶動。由9個鄉鎮成立鄉鎮聯合社,組建廣河縣廣匯產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總社,為鄉鎮聯合社、貧困村合作社、區域性合作社提供融資平臺、協調金融扶持貸款、合作社監管等工作。
“總的來說,就是起到一個合作社資金風險管控的作用,錢不能給一個人,得大家管,對不對?所以說,合作總社的主要功能就是統籌資金,融資投資。”馬進福解釋。
第三個部分——在全縣合作社中選擇發展規模較大、運行良好、效益好的6家合作社認定為區域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原則上非貧困村不再組建村“兩委”領辦的合作社,由區域性合作社帶動發展。
第四個部分是黨建引領,村“兩委”領辦合作社,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堅持黨建引領,44個貧困村組建了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兩委成員、能人大戶等帶頭領辦的農民合作社。
“總的來說,就是把落腳點落在貧困戶身上,由合作社組織生產、服務農戶,由鄉鎮聯合社進行屬地管理和防控風險,由合作總社進行統籌資金、融資投資,最后由廣盛公司進行牽頭引領,示范經營,產生的效益進行分紅,貧困戶可以繼續入股,享受二次分紅。”馬進福進一步解釋。
由此可見,農民專業合作社下聯農戶、上聯市場,是有效組織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橋梁和紐帶,發展合作社是立足扶貧政策落地的需要。解決合作社的問題,培育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經營和適度規模化水平,重新煥發農業發展活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
歸根結底,如何讓農民增收,如何讓大家共享發展果實,不僅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任務,也是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廣河縣在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整改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提出了新的想法與思路,促進了合作社整改工作的全面推進,提升了貧困村的發展能力,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增加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