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芳
中共武威市委黨校,甘肅 武威 733000
在2014年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分析了我國民族工作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全面深刻的闡述了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提出“確保民族地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做好“四個方面、八個重點”工作;李克強總理圍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和重點任務。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民族地區特點的科學發展路子”。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為新時期深入推進民族地區科學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的部落,地處南下陜川、北上新疆、西進青藏、東到寧夏、內蒙“坐中連六”的地理走廊核心要沖,是甘肅中部與青藏藏區交流融合的重要節點,是西北重要的藏、土、蒙、回等多個民族經濟文化融合發展的交匯之地,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是建國后由周恩來總理命名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天??h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也是甘肅省唯一的少數民族地區改革開放試驗區。天??h屬于集中貧困片區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是最基本的縣情。自然地理環境嚴酷、基礎設施條件薄弱、人力資源開發不足、農村經濟結構單一是主要的致貧原因和特點。目前剩余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深山區、干旱陰濕區、自然保護區,扶貧難度越來越大,返貧問題依然突出,常年返貧率為10%~20%,災年達30%或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扶貧成果。按照到2019年天祝縣要實現整縣脫貧的要求,脫貧攻堅的難度依然很大。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民族地區是短板,也是重點和難點所在。如果廣大民族地區不能如期實現全面小康,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也就難以實現。
1.自然條件嚴酷、災害頻發。天??h處于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平均海拔在2 400m以上。氣候屬大陸性高原氣候特征,絕大部分地區表現出寒冷半干旱、寒冷半濕潤、干旱型氣候,氣候復雜多樣。
2.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依然落后?;A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落后,導致了貧困或返貧困。近些年,借助扶貧攻堅行動,天??h將大量的扶貧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方面,并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是,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
3.增收產業規模化發展困難較大。產業發展是扶貧攻堅的核心,也是農民群眾達到永久脫貧致富目標的主要支撐。天??h的農牧業特色明顯,有高原夏菜、紅提葡萄、人參果、白牦牛、高山細毛羊等多種農牧產品,目前來看,天??h通過婦女小額貸款、“雙業”貸款等金融支撐,各種產業都有所發展,但還沒有完全形成“一村一品”的富民產業規模。
4.勞動力素質整體不高。民族地區扶貧開發之所以難度較大,固然有自然地理條件差、歷史欠賬多等客觀原因,但貧困群眾接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思想觀念傳統,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扶貧工作的推進。通過對天祝縣農牧區進行調查發現,農牧民群眾人均受教育程度年限僅為4.2年,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3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年,這說明天祝縣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率高,青壯年勞動力文盲率高達70%。
5.貧困群眾對政府的依賴性較高。目前,天??h扶貧工作中貧困群眾等待觀望現象嚴重。
天祝縣地處甘肅中部、祁連山東段、黃河流域中上游和石羊河流域源頭位置,森林資源豐富,生態地位極其重要,是一個森林資源豐富的林業生態大縣。天祝縣境內森林以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為主,占全縣森林總面積的96.4%,占整個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的40%,是石羊河流域源頭水源涵養林源頭,是武威全域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的生態屏障。加之,天??h又地處青藏高原的東端,自然條件嚴酷,地理位置特殊,植被脆弱,森林資源一旦遭受破壞,恢復和發展十分困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屏障地位共同決定了,天祝縣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如何協調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
實現民族地區同步小康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當前,必須從實際出發,把握好區情和階段特點,突出重點和關鍵環節。
“對口支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幫助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一種新政策形式,是指東部一些比較發達的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的定向支援?!皩谥г笔菍崿F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天津市對口幫扶天??h以來,已累計投入扶貧資金5 300多萬元,重點實施了新農村示范村、設施農業示范園、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有力推動了該縣脫貧攻堅進程。
目前,生活在民族地區的群眾在就業、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需求仍很難得到滿足,因此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是今后我國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
1.進一步擴大民族地區就業。就業問題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是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要引導民族地區大學生和青年轉變就業觀念,扶持小微企業,同時,國家也組織開展少數民族地區就業創業培訓。
2.更加重視民族地區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斜,加快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實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辦好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搞好雙語教育?!卑倌甏笥嫿逃秊楸荆h和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注重保障教育公平,幫助民族地區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發展水平。目前,國家實施的“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內地新疆、西藏高中班”、“內地高校民族班、預科班”等政策,為民族地區培養了一大批黨政干部和各類專業人才,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在旅游業等第三產業方面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各少數民族地區要充分挖掘當地特色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然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除了要繼續推動傳統產業外,還要在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要加快發展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特別是民族地區旅游業,充分開發、利用好獨特的地理風貌和民族文化,逐步把旅游業做成民族地區的支柱產業。比如,借助天祝的獨特優勢,主打具有民族風情的特色村鎮游,結合經濟效益再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通過與周邊地區旅游產業的融合,來實現天??h的整體脫貧致富。
民族地區是我國自然資源相對富集的地區,應該作為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地區。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要“把生態保護放在重要位置,繼續在民族地區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工程,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投入,落實好生態補償機制?!币鋵嵑昧暱倳涥P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實把祁連山保護區生態環境修復好、保護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治理明顯好轉。要全面加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促進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持續抓好“下山入川”移民工程,加快轉變生態功能區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生態系統自然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