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霞
摘 要: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一直以曲折中上升的姿態穩步向前,經歷了從演唱技術到作品藝術最終上升為文化心術的蛻變。目前有關我國民族聲樂研究的大多文章局限于具體聲樂作品的個案分析并從中探索民族聲樂藝術演唱規律,遠不足以反映學科發展現狀。以實證思維角度入手,從民族聲樂演唱的技術到藝術的美學定位、民族聲樂演唱技術到藝術美學原則探究以及民族聲樂演唱技術到藝術擴展的價值意義3個方面探索中國民族聲樂“技” “藝”融合的美學規律,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美學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美學;實證思維
中圖分類號: J601?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 2172(2019)03 - 0139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3.019
在實證思維下,我國民族聲樂界從最初追求技術層面的精湛到開始挖掘藝術作品精神內涵的蛻變無疑是中國聲樂藝術進步的標志,但無論是聲樂初學者還是經驗老道的表演藝術家,要想實現聲樂表演從技術到藝術的蛻變,技術層面的夯實還是基礎。聲樂畢竟是以聲傳情的藝術,扎實的聲樂演唱技巧是前提,能夠使表演者在演繹作品的過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但技術向藝術層面發展是一個需要反復磨練、積累的過程,這其中不僅需要表演者具有豐厚的理論認知,更需要其在多次實踐表演中不斷提升自身對民族聲樂藝術之美的追求并形成自身的內在積淀進而升華為真正的藝術。聲樂藝術是“心”的藝術,需歷經以扎實技術為根基、以心術磨礪為終極目標的過程。因此,要了解民族聲樂演唱從技術到藝術的發展歷程,同時對其進行聲樂美學探究,并分析如何將民族聲樂藝術構架于哲學與美學思維脈絡中且辨析其內在價值。將純粹的藝術形式提升為民族文化精神傳播的載體,關鍵是研究者能否打開長久以來禁錮思想的枷鎖,擺脫傳統單一個案研究的局限,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前進發展、變革創新、升華內在價值和功效、提高自身藝術造詣,在實證思維下造就一個高標準、高品質、高規格、高境界、高范式的民族聲樂藝術。
一、民族聲樂演唱技術到藝術的美學定位
(一)文化特質下的民族聲樂演唱闡釋
有關民族聲樂演唱從技術到藝術的蛻變過程,在筆者看來更多的是演唱“形式”扎實到表演“內容”升華的進階。關于“形式”和“內容”的爭論一直以來都貫穿于音樂美學思想發展歷程中。早在魏晉時期,著名藝術家嵇康便在其著作《聲無哀樂論》中談到過“音樂是一種客觀存在,音樂與人自身主觀情感都有關系,在音樂中只存在和諧的形式之美,并不表現內容”的思想。但在西方的音樂美學萌芽時期,亞里士多德則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認為音樂是能夠模仿并反映人類情感的,并且充分肯定情感因素在音樂中的重要性,承認音樂是具有精神內涵并且是以人為本的藝術。
隨著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聲樂藝術不斷發展,內容開始變得愈發重要,并且一度有人主張音樂藝術要以表現人物情感為要旨。從西方的音樂發展歷程看,在文藝復興后期,音樂藝術形式開始逐漸為音樂內容服務。就聲樂藝術來說,筆者認為,無論如何發展,演唱技術是根本、技術與情感融合是目標,最終的“聲情并茂”才是真正的藝術境界。對于民族聲樂藝術而言,在基礎的技能訓練中,科學嚴謹的方法是關鍵,準確清晰的吐字咬字是基礎,標準嚴苛的聲字融合是前提,真實完整的情感表達是升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民族聲樂演唱從技術上到藝術的蛻變。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沈括曾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描述“古人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在筆者看來,這里所提及的“聲”與“字”正是古人對中國聲樂藝術認知中“技”與“藝”融合蛻變的精妙詮釋。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中講求聲字結合,發聲、咬字是不能割裂的兩個部分。所謂的“聲中無字”并非字面意義的演唱發聲有無文字和語言,而是要求在歌曲演唱過程中換字轉腔干凈純粹、毫無突兀地一氣呵成;“字中有聲”并不是單純意義的以聲音傳遞語言,“字”與“聲”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關系,兩者的融合是民族聲樂藝術內在美學要求,是將技術上升為藝術的必經之路,是抒發情感的必須。只有將兩者統合在一個系統中,才能實現真正的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二)多重思維下的民族聲樂文化組構
民族聲樂演唱中講求聲字的“字正腔圓”。咬字清晰、腔體圓潤是聲樂表演美學的基礎,同時“韻味”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特有的一種美學品格。從技術層面來講,“韻”的表達源自于“氣”的巧用,韻味的呈現便是技術到藝術的蛻變。我國民族聲樂較為突出的特點是以特定的民族文化為屬性,以民族語言為基礎,以地區、生活音樂為背景醞釀出特有的韻味。
“韻味”一詞最早是由唐朝詩人司空圖提出來的,其中深意為“詩歌的創作要留給他人充分的回味、想象的空間” 。韻味最初的意義是評判中國詩歌藝術的審美標準,它在詩歌中所體現的價值被援引到中國民族聲樂中,特別是以詩歌為基礎改編成的藝術歌曲中。對于民族聲樂來說,韻味是一首聲樂作品的精華,亦是將技術上升為藝術的重要標志。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題材、體裁繁多,各具風格特色,因此各有韻味。作品“韻味”表達的技術要素之一正是表演者“氣息”技能的運用,氣息在歌曲旋律中的應用和處理是體現歌曲韻味的重要媒介之一。
二、民族聲樂演唱技術到藝術的美學原則
(一)美學邏輯關系
作為音樂美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聲樂美學以其獨特的氣質來塑造自身的審美價值。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創作者都在進行初期的技能探索,并沒有形成自身的聲樂藝術演唱體系。在民族聲樂演唱技術的基礎問題探討方面,聲樂教學法、聲樂語言學、形體表演等方面涉獵得很少,有關聲樂藝術內在精神文化研究方面對于民族聲樂美學規律探索的文章著作也不是很多,大多以個別藝術作品為例從中探索審美價值及審美意義,而從本質和內涵中探析民族聲樂美學思想的則少之又少。除了范曉峰編創的《聲樂美學》和余篤剛編創的《聲樂藝術美學》兩部著作從宏觀上把握、探究聲樂美學規律,并且從藝術哲學、藝術文化學、心理學、形態學等角度出發,運用系統的比較學方法進行探析外,其他如此全面深入分析聲樂藝術美學的著作并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