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冰清



摘要:本文基于我國各省的2006-2018年空間面板數據,研究我國能源消費、物質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通過下文詳細分析可以得出我國的物質資本投入對地區經濟增長作用不強,甚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需要進一步的合理化。
Abstract: Based on the spatial panel data of 2006-2018 in various provinces of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mater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below,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China's material capital investment has a weak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even has a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 which needs further rationalization.
關鍵詞:能源消費;物質資本;經濟增長;溢出效應
Key words: energy consumption;physical capital;economic growth;spillover effect
中圖分類號:F206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5-0194-03
0 ?引言
除技術外,資本成了經濟增長必須考慮的基本要素。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這主要歸因于兩點:一是我國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資本市場的進步;二是對國企的股權分置改革,煥發了市場的活力。從另一方面看,當前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經濟增長速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能源是重要物質基礎,經濟的發展越快對能源的需求往往也越多,因此對一個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國外的學者認為能源消費雖然不能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對經濟增長會造成有利或者不利影響。
1 ?文獻綜述
趙志耘等(2007)[1]認為物質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動態融合將會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趨勢。張林(2012)[2]在對西部地區的物質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發現,物質資本確實對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王火根和沈利生(2007)[3]采用空間面板回歸模型對中國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論證了空間面板模型確實比傳統面板模型優越。本文正是基于中國能源消費、物質資本與經濟增長的現實情況,采用空間Durbin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把這三者納入同一個框架進行研究。
2 ?模型
依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設定SDM模型如下:
3 ?實證分析
3.1 樣本選取與變量簡述
本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及不同省統計年鑒。①各變量的數據處理如下:①經濟增長(GDP)。我們取2006年為基期,根據地區生產總值指數消除物價因素生成實際GDP(單位:億元)。②能源消費(E)。直接采用采用各地區的能源消費量,單位:萬噸標準煤。③勞動力(L)。勞動力選取了三個產業累計從業人數,單位:萬人。④資本存量(K)。采用Goldsmith(1951)開創的永續盤存法,它的基本公式為■(2)
3.2 空間權重W的設定
3.3.2 基于東區、中區、西區省份空間面板數據的研究
中部采用時間固定效應SDM模型(類似全國數據的模型),東部、西部還有東北采用空間和時間隨機效應SDM模型,見表2。
依據表2的結果,東部的能源消費和物質資本對東部經濟增長具有抑制效應,但不明顯;而勞動力要素東部經濟增長則具有顯著的促進效應,另外空間滯后被解釋變量、能源消費和勞動力的空間滯后變量都很顯著。中部的物質資本對東部經濟增長具有不明顯的抑制效應,且抑制作用小于東部;但能源消費和勞動力要素都對中部經濟增長具有顯著地促進效應,而能源消費呈現出顯著地正效應;空間滯后變量中資本、勞動和被解釋變量都很顯著而且資本空間滯后變量對經濟增長呈顯著的負效應。西部地區資本呈現不顯著的負效應且空間滯后變量中資本對經濟增長也呈不顯著的負效應;能源消費和勞動力要素都呈現顯著地正效應,空間滯后變量中能源消費和勞動力要素也是正的效應,但是只有能源消費空間滯后變量的正效應是顯著的。東北地區資本呈現顯著的正效應且空間滯后變量中資本對經濟增長也呈顯著的正效應;能源消費和能源消費空間滯后變量對東北經濟增長都是負效應,但是不顯著的;勞動力要素呈現不顯著的正效應,空間滯后變量中勞動力要素則是顯著的正效應;空間滯后被解釋變量是顯著的負效應。
為了有效的分析各自變量對經濟影響的直接和間接作用大小,最后需要估計出直接影響、溢出效應及總效應,見表3。
據表3的結果:首先,基于全國省份數據的時間固定效應模型對比表1,我們可以發現各個變量系數與之前都有所調整,這是因為直接影響是通過相鄰區域回到自身區域的反饋結果,所以直接影響與之前的自變量的系數估計會有所區別。其次,我們發現由于空間溢出效應,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的彈性系數之和略小于一般面板回歸得出的彈性之和。特別是資本的溢出效在中部地區表現出顯著的負效應,表明中部地區的物質資本增加會明顯制約經濟增長。
根據上述的回歸結果表明,在我國的不同地區能源消費、物質資本還有人力要素增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影響是不一樣的。根據系數的正負和顯著不顯著,我們發現呈現正相關,表明從宏觀角度講無論是本地區能源消費、人力要素還是物質資本增加對經濟增長全局具有促進作用,如果作用顯著則可以增加相應的要素以促進經濟增長;若呈現負相關,表明從宏觀角度講無論是本地區能源消費、人力要素還是物質資本增加對經濟增長全局具有抑制作用,如果作用顯著則需減少相應的要素投入。所以從總體宏觀經濟角度看,我國應該適度減少能源消費,增加勞動力要素和物質資本投入。物質資本在我國不同地區作用效果是不一樣的,尤其明顯的是中部地區的資本直接影響和溢出效應都是顯著為負的,而能源消費和勞動力要素的直接影響和溢出效應都顯著為正,說明中部地區的發展導向應該是增加能源消費和勞動力要素而不是盲目的增加物質資本。
4 ?結論
本文根據我國2006-2018年間能源消費、物質資本與經濟增長的數據關系,利用SDM模型實證分析了能源消費、物質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還進一步的分析了能源消費、物質資本與經濟增長三者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分析表明從我國的總效應結果看,中國現階段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是來自物質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的增加,而能源消費水平是顯著的負效應,所以中國今后的經濟結構需要做相應的調整。從四個地區的效應分析看,我國東部地區需要合理節制能源消費,而對于勞動力和資本市場的作用則需要進一步加強;中部和西部地區能源消費促進作用顯著,但需要合理利用物質資本;相反的東北地區的物質資本到了很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能源消費卻有阻礙經濟發展的趨勢。
注釋:
①根據《中國區域統計年鑒》的具體劃分方式,東部有10省;西部有12省(區、市);東北有3省。
參考文獻:
[1]趙志耘,呂冰洋,郭慶旺,賈俊雪.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動態融合: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典型事實[J].經濟研究,2007(11):19-32.
[2]張林.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基于1 995-2010年西部地區數據的索洛模型檢驗[J].湖南社會科學,2012(3):132-135.
[3]王火根,沈利生.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空間面板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12):98-107.
[4]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45-43.
[5]陳曉玲,李國平.我國地區經濟收斂的空間面板數據模型分析[J].經濟科學,2006(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