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志娟


摘要:目的? 研究對老年癡呆癥患者采用康復護理的意義。方法?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癡呆癥患者5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情況、生活質量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的MocA評分為(16.35±2.76)分,ALD評分為(46.32±6.74)分,高于對照組的(12.24±2.08)分和(30.33±6.8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6.15%,高于對照組的73.0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認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老年癡呆癥;康復護理;MocA評分;ALD評分
中圖分類號:R473.5?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2.064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12-0188-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52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April 2018 were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2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gnitive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MocA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6.35±2.76), and the ALD score was (46.32±6.74),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2.24±2.08) and (30.33±6.8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15%,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3.0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gnitive ability and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btain the recognition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s higher.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Rehabilitation nursing;MocA score;ALD score
老年癡呆癥(Alzheimer's disease)也叫做阿爾茨海默癥,屬于慢性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發病年齡在65歲以前屬于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則屬于老年性癡呆[1]。臨床表現主要為視空間技能損害、記憶和認知障礙、不認識朋友和親人、無法正常活動等。當前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還未明確。但是導致該疾病的因素諸多,比如母親未到達生育年齡或超出生育年齡、家族遺傳等[2]。發展至今,對于該病的治療仍存在較大難度,尚未有理想的治療方案。而良好的康復護理模式可有助于患者改善病情,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壓力。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52例老年癡呆癥患者進行分析,探究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老年癡呆癥患者52例,均符合WHO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老年性癡呆診斷標準[3],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肝腎疾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2例;年齡61~75歲,平均年齡(68.87±1.63)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62±0.32)年。對照組中,男13例,女13例;年齡60~76歲,平均年齡(69.24±1.38)歲;病程9個月~3年,平均病程(1.57±0.41)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取得患者家屬理解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主要為飲食、用藥等方面的指導以及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康復護理,護理內容如下。
1.2.1建立家庭支持體系? 家庭支持是構成老年癡呆癥患者康復護理的重要內容,為每例患者配備1名其家庭成員,用于患者的康復訓練以及生活起居照顧,使康復訓練落到實處、順利開展,這種家庭支持體系也是社會支持體系的一種體現。
1.2.2認知功能訓練? 將不同的指示標志設立在患者活動區域,引導患者通過辨認標志深刻記憶,安設鐘表自動報時,引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每天開展10~20 min左右的記憶力訓練,包括講述患者經歷過的記憶較為深刻的事件、回憶朋友和親人的名字、辨認朋友和親人本人或照片等,也可教患者辨識一些簡單的家庭用品,比如各種水果、生活用品等,過5 min后對患者提問,強化其記憶[4]。
1.2.3語言功能訓練? 每天為患者講述家庭實際發生的事情以及新聞事件等,引導患者重復敘述;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與其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敘述近些天的探望人員、吃過的飯菜等,語言功能訓練以引導患者講為主。
1.2.4執行能力訓練? 鍛煉患者的執行能力,提高其行動力。可與患者一起進行剪紙、繪畫等活動,每次活動時間在20 min左右,這樣既能豐富患者生活,也能鍛煉大腦思維,手指也更加靈活。
1.2.5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由護理人員向患者示范穿衣、梳頭、洗臉、刷牙等日常生活活動,患者根據示范模仿鍛煉,每天重復進行,直到患者可獨立完成,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為避免患者存在厭煩、焦躁的情緒,可在訓練的過程中播放患者曾經喜愛的音樂曲目[5],既營造了輕松的訓練氛圍,也有利于喚醒患者記憶。
1.3觀察指標
1.3.1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情況? 兩組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護理,半年后采用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分別在護理前和護理后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主要包括語言、記憶、注意力集中、計算能力以及抽象思維等的評價,總分30分,分值越高表明認知功能恢復越好。采用ADL生活質量評估表分別在護理前和護理后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主要包括梳洗、吃飯、上廁所和行走等軀體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打電話、用藥、購物等工具性生活能力[6]。
1.3.2護理滿意度?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在患者出院時填寫滿意度調查表,分為相當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3個評價級別,總滿意度=(相當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此次研究數據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行?字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MocA評分與AL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MocA評分與ALD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老年癡呆癥是老年群體的高發疾病。我國當前已經邁入人口老齡化時代,老年人數量的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癡呆癥的患病率,降低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其家庭負擔[7]。經臨床研究發現,老年癡呆癥主要是因大腦組織損傷引發大腦功能障礙,從而形成癡呆癥狀。老年癡呆癥可能屬于異質性疾病的一種,對于其病因還尚未明確,但據有關研究提出,該病的影響因素大概有30余種,包括頭部外傷、病毒感染、母親育齡不合理、家族遺傳等。其中遺傳因素是該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據遺傳學顯示,染色體現行基因是引發該病的首要原因。在我國,老年癡呆癥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死亡率也處于上漲趨勢。我國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患者在全世界老年癡呆癥患者中所占比例約為25%,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尤為重要。
老年癡呆癥具有隱匿性特點,起病緩慢,如老年患者臨床表現有認知障礙、行為障礙、精神異常等癥狀,則應盡早診斷、盡早治療[8]。但是當前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人們開始將注意力放到康復訓練上,優質的康復訓練可緩解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康復訓練需要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注重引導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語言功能等方面的鍛煉,給予患者足夠的關懷,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另外,護理人員也可為患者進行頭部按摩,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如患者睡眠不佳,經常失眠則應關注患者的行為舉止,嚴防意外,并叮囑患者按時服藥。通過對患者實施認知功能訓練、語言功能訓練、執行能力訓練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等,提高了患者的認知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其中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年癡呆癥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提高生活質量。但是一些老年癡呆癥患者存在焦慮狀態,這與生活自理能力差有很大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MocA評分與AL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MocA評分與ALD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認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
綜上所述,對老年癡呆癥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以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認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其生活質量,并能獲得較高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胡裴勁.懷舊療法在老年癡呆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2):15-17.
[2]章潔,陳向榮,林靜,等.根因分析法在老年癡呆癥患者非計劃拔管管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7,24(1):73-75.
[3]鄧小嵐,蔣園園.積極心理干預和家庭系統治療在老年癡呆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7):3906-3909.
[4]鄭娜,劉于.基于內容分析法對老年癡呆癥患者家庭護理定義的基本元素解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22):1-6.
[5]周茜,葛兆霞.老年癡呆癥患者辨證施護聯合記憶康復訓練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6,31(21):17-20.
[6]劉曉雙,周曉美,柳韋華.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癥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Meta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9):13-17.
[7]宋婷婷,徐進志.臨床路徑健康教育模式對老年癡呆癥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及生活質量的價值分析[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6,37(6):245-248.
[8]劉曉雙,周曉美,柳韋華.2000-2015年我國老年癡呆癥患者生活質量或照顧者負擔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護理學報,2016,23(5):35-37.
收稿日期:2018-10-31;修回日期:2018-11-13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