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朱佳偉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單開發地上空間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城市地下空間的發展也就應運而生。城市地下空間的社會效益可分為七大類:節省土地、節省出行時間、節省能源、地上建筑物增值、提高交通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就業機會等效益,并對其進行貨幣化分析。通過對城市地下空間社會效益的研究,進一步明確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使公眾能夠充分的認識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has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social benefit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saving urban land benefits, saving travel time benefits, saving urban energy benefits, increasing ground building value-added benefits, improving traffic safety benefits, increasing work efficiency benefits, increas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benefits, and the monetized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study of social benefit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s further clarified, so that people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關鍵詞:貨幣化;社會效益;城市地下空間
Key words: monetization;social benefits;underground space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1-0187-03
0 ?引言
城市地下步行通道、地鐵等交通、地下商業設施及綜合管廊、人防工程等影響大的建設項目已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中,這一現象的發生是在告訴我們: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社會效益日漸明顯。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城市地上空間的發展已不能滿足其需求。一直以來,城市空間不足、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便普遍存在。因此,只有開辟新的途徑來拓展城市空間,否則城市化的進程,甚至是社會的發展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等諸多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由此來看對于城市地下空間的社會效益的研究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課題[2]。
依據相關文獻對地下空間綜合效益的研究:如圖1所示。
從社會的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地下空間帶來的各種社會效益,歸納總結出貨幣化計算方法。以便人們正確認識城市地下空間建設項目的可行性以及其所產生的各種效益,通過合理規劃,在城區改建、城區新建中應用地下空間來提升城市城市整體效益[3]。
1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的社會效益研究現狀
早在1980年,國內學者就已對城市地下空間綜合效益中的社會效益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國著名學者彭芳樂等[2]認為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效益可劃分為五個方面:經濟、社會、環境、戰備、國土效益等。通過使用模糊數學原理首次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間綜合效益的評價方法。羅周全[6]等對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效益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認為城市地下空間可以分為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李相然[4]對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進行研究,并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戰備效益、國土效益等五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姜韡、陳志龍[5]對城市地下交通建設項目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貨幣化計算方法,并總結出地下交通建設項目方案的綜合造價并不高于地面交通建設項目方案。龍漢等[3]依據姜韡、陳志龍的研究對地下步行通道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進行研究,對其進行貨幣化,對節約出行時間、較少交通事故、地面建筑升值等社會效益提出了一般化的計算公式。王洋、彭樂芳[8]等利用“有無對比法”對城市地下空間的社會效益進行了定量分析,為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提供了決策依據。鄭淑芬,羅周全[7]為提高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綜合效益進行了相關研究,對地下空間的社會效益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眾多學者對于地下空間綜合效益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從最初的效益劃分到近期的定量化分析。在整個的綜合效益中,社會效益占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正確的認識城市地下空間的社會效益對于其發展有很大的助力。本文將對城市地下空間的社會效益進行更具體的劃分并對其進行定量化分析。
2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的社會效益分析
本文根據依有關資料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社會效益的研究,可將其劃分為7個方面的子效益,如圖2所示。
2.1 節省城市土地效益X1
城市地下空間的立體開發對于土地的占用很少,對于土地日益稀少的城市來說極為重要。由于城市土地不斷的增值,城市地下空間的節省城市土地效益從長遠來看具有很高的收益,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很重大的意義。例如,北京東朝陽區的商務中心區,西起東大橋路、東至西大望路,南起通惠河、北至朝陽路之間,其核心地區規劃用地規模約4平方公里。為使其公共設施形成有機的整體,規劃要求在東三環路兩側的核心地帶,各地塊的地下公共空間要相互連通并形成系統。此項建設不但減輕了交通壓力問題,更是大大節省了城市的土地。
2.2 節省出行時間效益X2
節省出行時間效益可以分為行人節省出行時間和使用交通工具節省出行時間。地下車道、地下步行街、地鐵等城市地下空間建設,均具速度快、容量大等特點。
2.2.1 行人節省時間效益X21
對于行人來說,在交叉路口或橫穿馬路節省的等待時間以及在各類地下連通設施之間節約的到達時間便都可節省出來。如地鐵中的換乘,在兩個或者多個地鐵換乘站中建設了地下步行街,行人可直接在地下進行換乘,減少了地上換乘所耽誤的時間。
2.2.2 使用交通工具節省出行時間效益X22
對于使用交通工具來說,在地下車道等待紅綠的時間以及行人過街的干擾時間便可節省出來。例如,外灘地下雙層車道建設,全長3.7公里,比在地面車道上節省了近一半的時間。
2.3 節省城市能源效益X3
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不再是過去“一元化”的建設模式而是“多元化”的建設模式,地上地下合理規劃,密集發展,混合使用,具有節約能源、污染小等特點。無論是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還是從節能減排的政策來說,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大助力,其節約能源的效益都是地上建設所無法比擬的。
2.4 地面建筑增值效益X4
地下步行街、地鐵等城市地下空間的成功建設,使得許多城市地下空間建筑相互連接,不但能夠連接因車行道而分割的城市用地,改善了交通條件,而且提高了土地多功能混合使用的可能以及城市居民和企業的可達性,造成附近周圍地區的土地及房產的需求量增加,從而使地面建筑增值。
2.5 提高交通安全效益X5
20世紀90年代伊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飛速前進,從而導致城市人口數量迅速增大、公路的迅速增加、機動車輛的飛速增長,城市交通開始飛速發展,道路安全、擁堵等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地下步行街、地鐵等地下空間的建設不僅可以改善城市交通面貌更為重要的是減少了城市交通事故發生率。如德國慕尼黑在使用地鐵以后,車禍發生概率下降27.1%,死亡發生概率下降40.7%。
2.6 增加工作效率效益X6
地下步行街、地鐵等城市地下交通的效率、舒適性都遠大于地面交通。由于乘客在使用期間效率高、舒適性好,因此疲勞度下降,所以在工作的時候效率自然增加。前蘇聯“固定基金、基本建設投資和新技術經濟效果研究會”與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出行過程中產生的疲勞度致使工作效率降低的數值為:地下交通為1.4%、公交車為7%[9]。由此可見,地下步行街、地鐵等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可以有效的增加工作效率。
2.7 增加就業機會效益X7
當今世界,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抽樣工程的調查了解到城市地下空間建設不但可以拉動經濟增長而且還可以可提高就業率。同等規模的建設,地下空間建設較地上空間建設就要多安排部分就業人員。工業部門安排一個就業人員的地上建設,地下建設可以安排4個甚至更多人。
4 ?結論
在城市中建設地下空間對于社會的發展是有諸多益處的,其中有關社會方面的優點是不能用簡單的經濟價值來衡量的。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已經取得巨大的進步,但是人們對于地下空間的認識還是不夠的,僅僅處于初級階段。這就導致了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對于城市地下空間的認識是不夠的,甚至是有缺陷的,在與地面建筑的效益比較上尤為突出。因此,在對城市地下空間進行效益分析時不僅要考慮建設費用、土地費用等,同時還應當考慮到其產生的諸多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油新華.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綜述[J].建筑技術開發,2015,42(03):7-12.
[2]彭芳樂,侯學淵,陳立道.城市地下空間綜合效益評價的一種新方法——模糊(FuzzySet)評價模型[J].地下空間,1991(03):190-195,270.
[3]龍漢,陳志龍,姜韡.地下步行通道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計算方法[J].地下空間,2004(02):256-259.
[4]李相然.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分析[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6(01).
[5]姜韡,陳志龍.城市地下交通建設項目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貨幣化方法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S1).
[6]羅周全,劉望平,劉曉明,吳亞斌,楊彪.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效益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7(01).
[7]鄭淑芬,羅周全.提高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綜合效益對策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0(03).
[8]王洋,彭芳樂.地下空間社會與環境效益的定量評價模型[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4).
[9]王洋,彭芳樂.一種定量評價地鐵交通社會與環境效益的模型[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5,11(04):834-840,858.
[10]耿永常,高伯揚.嚴寒地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綜合效益評價[J].地下空間,1991(03):201-207,271.
[11]姜韡,陳志龍,紀會.地下空間建設項目綜合效益經濟評價方法[J].地下空間,2004(04):470-474,564.